海风掠过红瓦黄墙的钟楼,将百年一中校史馆的门扉轻轻叩响。站在青石台阶上,严贤付时常驻足凝望,那些泛黄的校友名录里,既有战火烽烟中守护文脉的先生,亦有改革开放时勇立潮头的学子。百年的时光在这里折叠成册,每一页都写着“名流创办、名家管理、名师执教、名人辈出”的精神血脉。

厚重的历史于严贤付而言,从不是压在肩上的负累,而是校准未来的坐标。这艘穿越世纪风浪的教育航船,始终以桅杆丈量着时代的潮汐,而今严贤付接过舵轮,他将舵盘转向“根脉”与“生长”的辩证哲学,在多元发展的航道中,为每个学生寻找既能扎根现实、又能仰望星空的刻度。在他看来,所谓“大先生”风骨,既延续着先贤拓荒的脊梁,也积蓄着回应时代叩问的力量。

适切的刻度,

在时代浪潮中锻造未来基因

教育从来不是孤岛,而是时代浪潮中的航船。“最好的教育是适合的教育”,作为青岛一中的掌舵者,严贤付在百年校史的厚重积淀中,始终以“适切教育”为罗盘,将个人的教育理想融入国家与时代的宏大叙事。



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他带领团队重新定义“适切教育”:以国家战略为锚点,聚焦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储备,将教育目标从传统应试能力转向高阶思维与创新实践能力的锻造;同时以生命独特性为帆,尊重每个学生的智能优势与特殊禀赋,构建起“多元赛道”育人体系,通过国防教育班、自主招生班、海尔创新班、交运创新班等差异化班型,既为冲刺“双一流”“985”高校的学子夯实学术根基,又为未来领军人才培育领导力、创新力与终身学习能力。



“适切”意味着精准的刻度。青岛一中为特色班级配备最优师资,根据不同班级的风格,变革教与学的方式,以“一生一策”的精准教学分层培养,既为学术拔尖者夯实根基,又为创新实践者搭建舞台。这种“差异化供给”背后,是教育者在育人棋盘上的精准落子,折射出的是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时代需要。

青岛一中的五年规划变迁,恰是“适切教育”与时俱进的缩影。2021至2025年,学校目标定位于“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育;而现在正在制定2026年起的五年规划,则转向“为领军人才发展奠基”,聚焦学生核心能力的凝练。从“终身发展”到“领军人才”,教育目标的升维折射出时代的脉搏,彰显出的是办品质教育的责任和担当。



而“为生存与发展奠基”校训的深意,在严贤付眼中有着双重维度:既要破解高中三年的现实命题,通过高考升学率托举学生触摸当下的星辰;更要构建“生存力+发展力”的终身框架,让德育力、学习力、创新力与领导力成为未来破浪的能量。

在青岛百姓对百年一中教育品质的期待中,这位掌舵者以“适时、适合、务实”的定力架起一座“适切之桥”,桥的一端是应试能力、抗压能力、生活能力的现实锤炼,另一端则是终身学习能力与创新精神的未来生长。

拆解学段壁垒,

集团化办学织就贯通教育网

面对区域教育失衡的挑战,青岛一中教育集团总校长严贤付执起集团化办学这把“改革手术刀”,依托学校百年历史中积淀的初中办学经验,在青岛一中教育集团市南分校开启了一场基础教育贯通改革的深度实践。这所曾经的市南西部片区薄弱校,在被纳入“强校提质”试点校以来,创新构建的“小初高十二年贯通培养”体系正重塑着育人生态。



集团充分发挥青岛一中作为完全中学的传统优势,建立起“纵向贯通+横向联动”的立体化育人架构。在课程实施层面,初中教师提前介入小学五、六年级数学、科学教学,高中名师团队则定期下沉初中开展理化生跨学段教研;特色发展的国防科技课程通过骨干教师驻校实现全学段渗透,科技实验室与社团向小初学生开放共享,三四年级起贯通科学课程,组建跨学段人工智能社团,为自学初高中课程的潜质生搭建成长通道。

通过“文化共融、管理共通、课程共建、资源共享”的深度改造,自加入青岛一中教育集团两年来,学校中考成绩持续突破:优质高中达线率实现“三年三连升”,达到青岛一中录取线人数较集团化办学前翻倍,呈现逐年阶梯式攀升态势,办好“家门口”的学校成为现实,为市南区“西提东优”战略提供了可复制的改革样本。

在榉林山下,严贤付又开启新的战略性探索。青岛一中榉林校区以“科技高中、数理特色”为定位,正以创新基因破解教育命题。依托青岛一中国防科技特色底蕴,榉林校区以突破我国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为使命,通过个性化、精细化培养,打造校企联合实践基地与数学实验室、学科交叉实验室等创新空间。

这所“教育特区”,以理化生实验室升级为支点,开发融合科技前沿与青岛产业发展的课程群,重点引入数理科技领域大学教授资源,实施“小课题引领”教学模式。通过课题研究、社会实践与实验室项目三维联动,既夯实学生数理学科根基,又聚焦科技创新竞赛培养方向,实现科技素养的阶梯式跃升。这场从“输血”到"造血"的集团化办学变革,让百年名校的科创基因焕发新动能,实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责任担当。



而严贤付的野心远不止于办“一所好学校”。他打造的“双贯通”生态,像一根银针扎入教育改革的穴位:向下扎根基础教育认知体系,向上直抵高等教育需求。学校通过组织学生走进国家重点实验室触摸科技脉动,邀请大学教授开设科普讲座,让抽象的知识化作照亮前路的灯塔。

更具突破性的是,他努力推动高校教授将适合高中生的微课题“移植”至中学课堂,让学生在真实科研中锤炼批判性思维,更在教授指导下唤醒优势智能,让生涯规划从“模糊想象”走向“具象认知”。

破壁生长

构建有温度的终身成长生态

“教师是学校第一核心竞争力,一中发展好得益于有一批爱岗敬业、充满创新活力的教师队伍。”严贤付说道。



青岛一中实施的“双金字塔策略”、“领跑者行动计划”,将专业能力与育人素养作为两大支柱,构建起“青蓝计划”“菁英计划”“卓越计划”“领航计划”和“尖兵计划”培养体系。这一体系既植根于学校长期营造的教研文化,通过教研活动、读书活动打造学习型组织,又打破传统班主任单一德育模式,要求每位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同步实现学科育人价值。新教师入职即配备“双导师+名师工作室”成长组合拳,通过集体备课、课堂观察、案例研讨等教研活动快速提升教学能力;骨干教师则在学科竞赛、赛课展示等实战平台中磨砺成“尖兵”。

如果说制度创新是青岛一中的骨架,那么“无忧中心”的设立则为这所名校注入了温热的灵魂。在青岛一中,“无忧中心”的设立折射出管理者的深层洞察:教师不是教育机器,而是有情感、有家庭的生命个体。“无忧中心”为教职工子女爱配备专职托管辅导教师,提供假期托管服务。正如那位自愿留守教室辅导学生的教师所言:“学校把温暖给了我,我自然想把这份光传递给学生。”这种情感能量的流转,恰恰印证了“以师育生”理念的高明之处。

既有制度设计的科学性,又有人文关怀的浸润力,更有精神引领的向心力,学校教师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当前学校拥有正高级教师2人,齐鲁名师1人,山东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齐鲁名班主任建设工程人选1人,享受青岛市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东省优秀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1人,省市特级教师5人,省市教学能手35人,市学科带头人11人,青岛名师7人,30余人获国家省市比赛奖项,形成了“榜样引领-全员共进”的生态圈,生动诠释着“把教育当事业”的价值追求。

作为办学愿景的规划者,严贤付始终强调“校长要敢于做梦,敢于造梦,勤于圆梦”,在日常管理中注重将办学梦想分解为可操作的阶段性目标;作为情感联结者,他提出“校长的仁爱不应止于师生,而要辐射整个教育生态,让教师、后勤人员乃至家长都能感受到被重视”;作为团队赋能者,他要求中层干部既当坚守底线的“防火墙”,又做引领创新的“旗帜”,同时通过“金点子工程”激发全员参与学校建设的热情。这种刚柔并济的治校智慧,既以制度筑牢育人之基,更用情怀激活教育生态,展现了现代学校治理的破立之道。



严贤付始终坚信,未来教育必须打破围墙。学校与海尔、港口等龙头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在养老院社会实践课程中,学生不再停留于传统志愿服务,而是思考从科技或人文角度提升老人生活质量,将人文关怀与科技创新熔铸为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这种“社会大课堂”模式,正与家校社协同育人形成共振,家长中的工程师、艺术家等专业人士走进校本课程,用行业智慧丰富学习维度,让教育在知行合一中真正扎根社会土壤。

百年钟声回荡,仍在讲述大先生的故事。守正者深扎文明根系,创新者勇立时代潮头,当育人坐标从“传承”指向“未来”,教育的真谛终在破立之间豁然开朗。严贤付校长以百年树人之志接力,栽桃育李,拓土开疆,直至万木成林,自成天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