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2025第二十二届上海教育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开幕。本届教博会以“‘育’见AI,智启未来”为主题,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视角展示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更具国际影响力的人工智能“上海高地”的成果。静安教育在本届教博会亮相,展现“AI赋能教育”的静安思考与实践。
上海市政协副主席黄震,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王荣华,上海市政协副秘书长杨蓉等到静安教育展台参观。
静安“数智魔方”体系构建教育新生态
静安教育展台位于区域教育展区,展示了静安区符合教育规律、具有区域特色的“静安教育数智魔方”体系——以“一个整体框架、两类研究方向、三大应用场景、四维课程体系”为核心,打造可靠、可信、可发展的“数智赋能”教育新模式。
在数据安全的框架下,“静安教育数智魔方”是静安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顶层设计,即探索系统化思考“数智”与“教育”的关系。以“一通芯+六位面”构架为样本,以通芯为数据智能中枢,整合区域教育治理、教学教研与学生发展的全流程数据,实现不同教育功能模块的全面融合。
同时,静安区以教育治理数智应用与教学教研数智应用为双轮驱动,聚焦管理、教师和学生三个主要场景,通过静安区“安安智管”教育数字管理平台、“安安慧教”教师成长引擎和“安安享学”智能学习支持系统,借助科学教育地图、智慧体质健康管理、跨校游学地图、图书大数据平台等,实现对学生个性化成长与发展的精准服务。
基于此,静安区还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四维课程体系,即以人工智能为核心,构建覆盖技术前沿与创新实践的四大模块:AI算法版块、AI视觉版块、AI语音版块和AI创意版块。
多元数智应用平台凸显技术赋能
基于国家和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战略,聚焦数智赋能教育的体系建设,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教育,静安打造了多元数智应用平台。现场重点展示了静安教育智能门户、教科研专家智能体、“云—端—环”智慧体育综合服务平台等。
静安教育智能门户
展台展示了面向教育管理者、学校师生、家长及社会公众的静安教育智能门户,它融合了信息服务、政策解读、新闻动态、智能问答等多项功能。
依托AI技术与教育知识库,数字人“小静”以图文、语音、视频等多模态形式呈现,现场在线应答用户提问。
教科研专家智能体
现场展示的教科研专家智能体是由静安区教育学院开发的,它基于科研室主任王俊山多年积累的教科研管理经验和研究逻辑训练路径构建而成,旨在为教育科研全过程提供智能化的支持。
该智能体围绕课题申报、文献检索、研究设计、成果凝练等关键环节,提供结构化模板、案例匹配、智能诊断与专家建议,帮助教师明晰选题方向、优化研究思路、规范研究流程,提升教科研的专业度与效率。
“云—端—环”智慧体育综合服务平台
展台还展示了“云—端—环”智慧体育综合服务平台,它依托“智能感知—AI解析—动态干预”全链路、跨场域技术架构,实现创新性突破。平台集成智能手环、智慧操场、教学交互大屏等多元智能终端设备,实时抓取学生多维运动数据,形成覆盖课内外的全场景、全周期运动数据库;基于AI精准评估模型,为每个学生生成个性化健康画像,实现运动风险与健康隐患的智能预警;同时采取智能靶向指导机制,建立“一人一方”个性化运动档案系统,实现教学干预的精准化与智能化。
校际成果彰显AI教育特色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全市89所中小学校为“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其中静安区有7所学校入选。在本次教博会中,上海市市西中学、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等上海市人工智能教育实验校参与展示。同时,其他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有特色的静安学校也参与其中。
上海市市西中学
深入开展“AI+科创教育”的探索实践,建成包括人工智能、无人机、机器人、环境科学、生化、天文空间实验室等10个研究院实验室,引入AR、VR、图像识别等技术应用。
本次教博会中展示的互动任意门(跨地理与历史)能够实现虚拟空间穿越,结合当地语言、服饰、习俗设计互动任务,支持多人同时在线,组队完成探索任务。同时,通过AR/VR技术模拟全球地标场景,提供沉浸式体验。
上海市彭浦初级中学
作为上海首批开展量子计算教育的中学,通过趣味实验、编程实践等,致力于培养学生的量子思维与创新能力,为培育未来科技人才打下良好基础,让量子计算教育落地生根,助力科技强国建设。
上海市闸北第八中学
构建“一二三三四”实践路径,推进以单元学程包为特色的“教、学、做”三类自适应学习资源融合应用,探索“尊重差异—个性定制—互动学习—素养培育”人机协同的智慧课堂教学模式,提高教学品质与效益。
上海市第一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打造“硬件+软件+项目”支撑平台,开发实验教具与课程资源包,重点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设计思维等核心能力,形成“理论—实践—创新”完整学习闭环。该体系深度融合学生认知规律与AI教育前沿,实现从兴趣启蒙到创新应用的能力跃迁,形成基础教育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实践范式。
上海市静安区大宁国际小学
在人工智能课程中设计《校园数字植物架》项目,以跨学科融合实现人工智能素养培育。学生通过二维码扫描、Micro:bit外接语音合成模块等硬件实践,对比不同模块,理解人工智能是如何提供自然、流畅的交互体验,在真实场景中掌握AI技术应用逻辑,同步提升工具适配意识、创新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下一阶段,静安区将继续完善“数智魔方”系统架构,探索智能技术赋能教育的应有环节,进一步提升教育治理科学性、教师教研精准性、学生学习个性化与主动性,打造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的标杆与范式。
记者:彭旭卉
编辑:梁慧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