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9日是世界炎症性肠病日,在上海北外滩一场“双重人生”公益快闪吸引众多人目光。这个公益快闪以一座沉浸式的“剧场”,解构疾病叙事,重塑社会对话,呼吁公众关注全球超1000万的炎症性肠病患者困境。

炎症性肠病是一组以消化道慢性炎症为特征的疾病,主要包括克罗恩病和溃疡性结肠炎两种类型。这是一种隐秘却终身伴随的疾病,好发于15-35岁黄金年龄,患者会遭遇反复发作的腹痛、腹泻、便血、体重减轻、肛瘘肛周脓肿等,这让他们被迫过上“双重人生”:一边是在职场、家庭、社会中勉力维持的“正常人生”,另一边则是鲜为人知的“隐形人生”——对疾病复发的担忧、对社会的不理解的焦虑……


“双重人生剧场”的构造是一个沉浸式、互动式的“舞台”,通过“身体警报”、“做决定的人”“回归”三个章节,再现炎症性肠病患者从发病、确诊、治疗到回归社会的生存体验与心路历程。它拆掉“我们”和“他们”的区隔,打破“正常”与“异常”的界限,邀请参与者走进炎症性肠病患者“隐秘的人生”。


一次突如其来的腹泻,本以为是日常生活中的小插曲,没想到却成为伴随终身的难题。在剧场第一幕“身体警报”中,参与者走进患者的人生剧本,去了解疾病症状,聆听患者心声。


第二幕通过“决定之网”的互动设置,邀请参与者体验炎症性肠病患者面对的疾病和人生选择,并呈现了“双重人生”的积极可能——在“共决策”的框架下,综合考虑家庭、工作、健康、情感、医疗等因素,尽可能降低疾病对生活的影响。


第三幕“回归”呈现了患者在疾病之上重建生活的努力,一份完备的患者出门“工具包”,一份武装头脑与心灵的患者书单,正是生命与疾病不懈斗争的证明。


对于许多独自承受隐秘痛苦的炎症性肠病患者来说,“看见”本身就有一种疗愈的力量。“双重人生剧场”将他们的人生呈现在公众面前,让他们的境遇被理解、被共情,而不再是被锁进黑箱的“隐形人生”。它通过参与式的剧场呈现,将隐秘的疾病纳入公众视野,因为疾病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可能面对的生命现场。

炎症性肠病患者傅昊然分享了在疾病诊疗、管理中患者未被满足的需求,

“由于缺乏疾病相关知识,患者在出现症状后漏诊、误诊率高,在诊疗过程中决策参与度较低,不知道如何向医生表达自己的需求。由于社会对炎症性肠病认知度不高,职场及社会交往中缺乏理解,患者被迫承受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压力。由于需要终身治疗,对于患者如何实现更好的自我管理,最大程度降低疾病对生活的影响,亟需可供借鉴的经验和模板。”

首部以胶片进行拍摄,聚焦炎症性肠病群体的公益短片拉开“双重人生”快闪活动的序幕,也传递了本次公益行动的初衷——以社会之力,共同鼓励炎症性肠病患者走出困境,重新建立一种可持续的日常。

本次快闪活动的核心艺术装置“炎症性肠病共生棱镜”矗立在外滩,与陆家嘴的城市天际线遥遥相望。蒙古族新锐建筑师南迪以解构主义的手法重塑了马桶的造型,通过镜面实时映射陆家嘴天际线与流动人群,形成了“患者-市民-城市”的动态影像对话。当“隐形人生”的马桶符号进入城市公共空间,他们夹缝中的艰难境遇就无法被轻易忽视,而成为迫在眉睫的公共议题。装置中央的狭窄门洞设计暗合“双重人生”主题——参与者穿越时经历从昏暗到明亮的空间转换,既象征患者在医疗支持下的自我突破,也隐喻社会认知从偏见迈向共生的转折。

强生创新制药同时宣布启动“百集短剧科普项目”,计划通过100集科普短剧,系统性提升公众对于炎症性肠病的科学认知。项目将通过剧情化叙事和场景化表达,将专业医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降低公众理解门槛。同时借助情感化演绎的短剧形式,增强社会对患者群体的共情共鸣,为疾病科普注入人文关怀。这种创新模式将助力健康知识突破传播壁垒,实现更广泛的人群覆盖。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