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5月16日(小新)本期的主角是保罗(Paul),一位34岁的骨科外科医生,目前在一家知名的法国公立医院工作。他坦言,自己并非怀揣救人梦想走上医学之路:“我从来没说过什么‘我一直想救人’之类的话”,他笑着说,家里也没人从医,“纯属偶然”地填报了医学院。


【医学生涯:从迷茫到“揭晓天命”】

经历三年“埋头苦读”后,保罗开始了他的医院实习生活。刚开始在心内科、内科轮转时,他觉得节奏太慢、枯燥。直到他进入消化外科实习,终于有了“被击中”的感觉。

“之前是开药等病人变化,现在拿着手术刀,肿瘤割掉,病人就好了。”他体会到“手起病除”的直接成效。外科让他有了参与感和满足感。

后来,他在小儿骨科实习时迎来“第二次启蒙”:“孩子断了腿不能走路,手术装个钢板、钢钉,术后他又能走了。”对他来说,这是极具成就感的“修复工作”。

【实习的代价:疲惫、质疑与反思】

保罗顺利进入骨科外科专业,但第一段实习却让他感到沮丧:“一个全是男性的团队,整天说些性别歧视的笑话。”

加班、夜班连轴转的节奏让他身心俱疲,“有时甚至在手术中靠着开口器睡着了。”一度怀疑自己的选择:“这真的是我热爱的事业吗?”

他曾尝试“换道”,申请了颌面外科实习,想探索自己是否适合其他收入高、值班少的科室。但几周后他意识到:“这不是我该走的路。”于是他重返骨科,告诉自己必须“全情投入”。

【找到热爱:手外科与微创重建】

在接下来的进修中,保罗接触到了手外科与显微重建外科。“这是精细的手术,近似一种手工艺术。”他发现自己“特别有感觉”。

之后他完成博士论文,并在一所顶级医院继续做手上外科的进修。在实习结束后,保罗与伴侣Chloé前往法国海外领地工作一年,并迎来了第一个孩子。

随后他又前往国外进修半年,主攻关节镜和神经外科。2023年9月,三口之家回到法国,保罗正式开始了他在一家大型公立医院的医生职业生涯。

【工作节奏:高强度,重技术】

每天早上7点,保罗准时参加病房会议,然后进入一整天的门诊、手术、查房。每个月他要承担一个周末的手术值班(从周五到周日8点至午夜),以及每周一个夜班。

尽管辛苦,但保罗始终记得自己为何出发:“我曾经帮一个年轻人缝合断指,花了12个小时重建了他的四根手指,那一刻我真的觉得‘这是我亲手做到的’。”

【收入与选择:6300欧元 vs 私立的两三倍】

目前作为公立医院的初级主治医师(Praticien hospitalier),保罗处于薪酬等级最低档。月收入约为净6300欧元,包括值班补贴等。


“等到职业末期,如果成为大学附属医院医生,工资可以涨到1万欧元。”

他坦言,如果进入私立医院或开诊所,收入可以“翻两三倍”。“以前做代班时,一天能拿近2000欧元。”

但他仍然选择留在公立系统:“因为我热爱这支团队,也喜欢这类高难度、罕见病的手术。私立医院更多是常规操作,而我们医院是全国参考中心。”

他也坦承:“也许将来我会去私立,但目前还没准备好。”

保罗的故事,是无数法国医生职业抉择的缩影:理想与现实、收入与成就、疲惫与热爱之间反复权衡。他并不完美,也不是“从小立志救人”的典范,却以专业和良知,坚守在手术台前,构建着真正的医者价值。

文|小新




点「赞」「在看」为我们打call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