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5·22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即将到来之际,5月15日,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的濒危动物保护基地暨浙江省穿山甲保护繁育研究基地揭牌启用。


新落成的濒危动物保护基地一期工程位于沙畈乡半溪村,占地2443平方米。基地以中华穿山甲为主要保护对象,同时兼顾鸟类、猕猴、义乌小鲵等其他濒危物种保护需求。设有救护区、饲养区、半放养区和放归野化区等功能分区,集濒危野生动物收容救护、人工繁育、科研监测、野化放归、科普宣传等综合功能于一体。


走进基地,一幅栩栩如生的穿山甲生态墙绘率先映入眼帘。在模拟自然生境的放归野化区,一只中华穿山甲正展示着独特的生存智慧:时而用灵敏的鼻子探寻土壤中的昆虫,时而用强健的前爪挖掘洞穴。基地研究员王培介绍:“基地共有两只中华穿山甲,分别于2021年从兰溪和衢州救助站转运而来,经过三年精心养护,目前已进入野化训练阶段,即将重返自然。


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 卓文 摄

婺城南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作为浙江省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9549.82公顷,堪称“浙中生态基因库”。最新科考数据显示,保护区内分布有高等植物1722种、大型真菌115种、脊椎动物284种和昆虫1251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0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1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里已成为中华穿山甲的重要栖息地和研究基地。




近年来,婺城区以南山保护区为依托,系统推进中华穿山甲、永瓣藤等极小种群物种的拯救工作。此次濒危动物保护基地的启用,实现了野生动物保护从单一救助向系统研究,从被动应急向主动干预的转型。


接下来,婺城区将启动濒危动物保护基地二期工程建设,打造“栖息地仿真-种群繁育-野化训练”全链条保护体系;创新“财政引导+生态补偿+公益参与”的多元投入机制;建设智能监测平台和科普研学基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婺城智慧。

来源:婺城发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