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拂晓,唤醒肇庆大地,万物迎来新一天。在广东星湖国家湿地公园,丹顶鹤安然在湿地栖息,时而伫足而立,时而翱翔天际;在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广东省省鸟白鹇漫步林间,兴致来了,展翅飞上枝头,身姿如仙子;怀集县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万亩高山林海连绵起伏,已有百年树龄的红锥树枝叶繁茂,生机盎然……当绿色遍染土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徐徐绘就。
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草木葱茏,野生动植物种类丰富。记者 刘春林 摄
在星湖国家湿地公园,万鸟投林的场景十分壮观。记者 刘春林 摄
烂柯山多次拍到中华穿山甲活体,发现洞穴百多个。 视频截图
生物多样性是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近年来,肇庆全面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系统建设,在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不断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以70.87%的森林覆盖率和113个自然保护地,构建起粤港澳大湾区重要的生态屏障。
刚性保护 织密生态安全网
每天,怀集县三岳省级自然保护区的工作人员都会准时打开红外相机,监测保护区生物动态。布设在保护区的93台红外相机,对野生动物进行长期网格化监测和分析。其中,豹猫、黑领噪鹛等动物的精彩影像曾在中央电视台《秘境之眼》栏目播出,引起热烈反响。
记录到珍稀动植物的影像,这背后是一套科学严密的空间管控体系。肇庆以生态空间规划为引领,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将全市18.3%以上的国土面积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涵盖鼎湖山、怀集燕岩等关键生态区域;建立以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的“一核多节点”保护网络,为生态保护筑牢根基。
刚性守护需制定协同保护机制。肇庆全面划定陆生野生动物禁猎区,全域实施全年禁猎制度;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林业、水利、农业农村等部门联合常态化开展自然保护区“绿盾”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自然保护区内各类违法违规行为;市林业、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联合开展“清风行动”“清网行动”,持续强化野生动物保护执法力度;建立全市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为生态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持续做实林长制,基层林业行政执法和“行刑”衔接工作向纵深推进,涉林司法案件和公益诉讼案件审理效率不断提升,森林资源保护形成工作合力。
系统修复
生态重焕生机
“通过退渔还湿、恢复水生植被等措施,湿地鸟类种类从20种增至180余种,近年来已多次发现全球濒危物种黑脸琵鹭等珍稀鸟类来湿地栖息。”说起湿地生态保护修复成果,星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中心主任吴国华语带兴奋。
多年来,星湖湿地积极向上争取专项资金在星湖水体、驳岸、植被等修复上持续加大投入,累计完成投资约1.65亿元,实施项目17个。如修复仙女湖入口、仙果园等多个区域植被共计6万平方米;保护修复石碑堤、桃花岛等驳岸共计3.9公里;营造新的鹭鸟栖息地面积3500多平方米。自然湖岸率逐步提高,水鸟栖息地得到修复和扩大,生态承载能力增强,星湖湿地已成为国家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典范。
联合上下游地市重点开展水生态修复,目前西江肇庆段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标准,中华鲟等珍稀鱼类重现;开展肇庆七星岩里湖地表水水生态治理与生态修复项目,治理后里湖水质保持优于Ⅳ类水标准,重现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美丽景观……肇庆开展重点生态系统修复,多个项目的实施成效获得了样本意义。
在种群保育上,肇庆同样不遗余力。丹顶鹤保育成效显著,建立了华南地区数量较多的丹顶鹤人工种群之一;正在建设的植物园将对野生保护植物实行迁地保护和就地保护;开展喜属树、水松、水雉等极小种群野生动植物资源拯救保护;加强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实验研究;开展鼎湖山、西江烂柯山中华穿山甲重要栖息地专项监测。
随着生态修复,生态向好,珍稀野生物种频现。“近两年,我们梳理野生动物名录,增加物种100多种,其中新记录16种。”肇庆市濒危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负责人欧萍萍告诉记者。
目前,肇庆境内记录分布有维管束植物313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植物6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62种;陆生脊椎野生动物579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5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94种。鼎湖山发现有大型真菌836种,占广东省大型真菌种数的70%。
全民守护
共建生态共同体
近日,2025年广东省优秀环保公益项目培育行动名单发布,肇庆“保护生物多样性 我们行动吧”项目入选。
“项目主要面向市民、中小学生、游客以及环保志愿者,通过组织开展户外探索和科考、生物多样性讲座、自然保护区探索、观鸟等活动,普及野生动植物知识,增强公众生态保护意识。”项目执行方市生态环境保护志愿服务协会秘书长梁嘉惠预计,项目全年可带动1500多人参与,间接影响超万人次。
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从理念转化为全民行动,肇庆一直在努力。打造“星湖湿地观鸟节”国际生态品牌项目,带动公众参与鸟类监测;在重要时间节点深入景区、社区、学校开展主题科普宣传、研学、亲子活动,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生态保护理念;设立“绿色肇庆”微信小程序,为公众提供举报破坏生态行为的平台,制定积分奖励举措,激发公众参与热情;推行“企业认养保护区”计划,引导企业参与生态保护工作,如风华高科资助羚羊峡森林公园红外相机监测项目,为保护区的科研和保护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开发自然保护区研学课程,打造文创IP,推出动植物卡通表情包,寓教于乐……系列活动举措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理念渗入市民生活点点滴滴,提升公众对生态保护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氛围。
打造典型
“鼎湖山模式”成国际样本
5月12日,《中国日报》国际版、香港版和新媒体客户端同时发布肇庆市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报道其生态保护、研学发展等情况,以此为缩影展现中国低碳发展成就。这颗北回归沙漠带上的“绿色明珠”和“物种基因库”,再次聚焦了全球目光。
“鼎湖山站长期聚焦热带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及其演变规律作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多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曾两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鼎湖山站站长、研究员刘菊秀告诉记者,鼎湖山站团队的科研成果服务国家“双碳”目标,为中国在气候变化谈判中争取话语权提供了科学支撑。
鼎湖山保护区管理局科教科科长彭丽芳介绍,鼎湖山保护区深入挖掘本土资源,以自然资源和科研成果科普化的方式,带领公众探索和学习自然,形成科学教育与自然教育相融合的“鼎湖山模式”,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有益经验和借鉴。该模式还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生态环境部推荐为全国自然教育优秀案例,将亮相2025年9月举办的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
据了解,鼎湖山保护区主要保护物种数量维持稳定或增加明显,其中主要保护对象地带性森林植被类型——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面积由建保护区之初的1900多亩,增加至当前的3300多亩,增长超70%。鼎湖山新物种和新记录种不断涌现,据不完全统计,共发现有新物种57种、新记录种300余种。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如今的肇庆大地,山川锦绣,鸟飞鱼跃,万物生长竞自由。
来源:肇庆市融媒体中心 记者 潘粤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