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建筑,更应该可惜的是原本的层层把关,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屡屡缺位
5月16日晚,汕头市潮阳区人民政府发布情况通报,对“英之园”违法建筑物《强制拆除公告》一事做出进一步说明。
根据通报,“英之园”占地57.389亩,建筑物面积1.035万平方米,估价1.14亿元。“英之园”非法占用集体工业用地和耕地,未经审批擅自建设,侵害集体及公共利益。针对“英之园”违建问题,纪检监察机关、司法机关深入调查,已对构成犯罪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有关部门公职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
据媒体报道,“英之园”从2013年开始筹备建设,俗称“大观园”,具有典型潮汕建筑风格,采用潮汕地区特有的“驷马拖车”格局。
那么问题来了,如此奢华的“违建”,不是一天之内建起来的。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何以一直无法拆除?
事实上,“英之园”并不是风平浪静。据媒体查询,汕头市自然资源局潮阳分局在过去的8年间,先后举行了至少5次听证会。
最早的是在2017年12月,因陈某彪申请,汕头市自然资源局潮阳分局召开行政处罚听证会,随后又于2018年9月、2019年4月、2020年4月、2024年3月召开。由此不难推测,2017年至少就发现了“英之园”存在问题,并试图进行处罚。
更蹊跷的是,2020年4月,汕头市自然资源局潮阳分局就依法对“英之园”实施没收。既然已经“没收”,何以现在又要“强制拆除”,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实在是令人费解。
在强拆的消息传出的一刻起,其实网络上一直有声音,觉得这么精美的建筑被拆除实在“可惜”。但或许也正因为人们感到“可惜”,才更能体会程序规范的疑义——如果在刚刚开工时即被发现并强力制止,不过是一张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的事,何至于到今天再被如此阵仗地拆除?相比于建筑,更应该可惜的是原本的层层把关,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屡屡缺位。
也因此,在当地的通报里,“已对构成犯罪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有关部门公职人员进行严肃追责问责”一句格外引人关注。其实从以往“豪宅违建”的案例中也不难看到,相当多都曾存在着利益纠葛、权钱交易、玩忽职守的魅影,这些才是违建一步步建起来的“砖瓦”,也必须被一一彻底“拆除”。
“英之园”应当成为一个警示。一个肆无忌惮的违建,霸占了土地,侵害了公共利益,也在相当程度侵蚀了人们对公平的信念——违建在空间意义上的扩张,一定意味着法治在程序层面的退守。
奢华违建变成瓦砾灰烬,这确实足够刺眼,但也以一种具象的方式,展现了违法违规的“代价”,也发出了一个沉重的告诫:不想闹出劳民伤财、沸沸扬扬的风波,严格缜密的监督就必须时刻在场。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 清波
编辑 尹曙光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