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17日是世界神经纤维瘤病(NF)关爱日,在其三种主要分型中I型神经纤维瘤病(NF1)最为常见。日前,一场《杜尚+孩童:手稿的对话》特别活动在M50创意园举行。活动展示了马塞尔·杜尚的素描以及包括NF1患儿的137位孩童的手稿,并邀请了NF1领域专家、泡泡家园神经纤维瘤病关爱中心代表等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与,以此呼吁患者互助与更多社会关爱。本次活动创意结合艺术画展与科普沙龙,一方面鼓励NF1患儿大胆创造并勇敢展示自我,另一方面旨在提升社会各界对疾病的认知水平,强调早诊早治、临床多学科协作与长期规范化疾病管理对于改善NF1患者预后的重要作用。

泡泡宝贝的诊疗之路

邹杨女士是一位泡泡宝贝(NF1患儿)的母亲,也是泡泡家园的负责人之一。她介绍了自己孩子满满从患病、确诊到治疗的过程。满满刚出生时,邹杨女士也曾对孩子的未来充满美好幻想,却从未想过孩子会患上罕见病。满满四个月时出现大小脸和咖啡斑,当时医生只说可能是胎记。随着右眼突出等症状加重,邹杨女士带着孩子辗转多家医院仍无法确诊,直到十个月时在北京天坛医院确诊为神经纤维瘤病。虽然确诊速度比其他多数NF1患者快,但医生告知无药可治。满满的病情与他的活泼形成鲜明反差:右眼仅存光感,口腔肿瘤影响咀嚼发音,骨骼缺损影响面部结构。幸运的是,在满满八岁时MEK抑制剂上市并纳入医保,大幅减轻了治疗负担。近十年来I型神经纤维瘤病的诊疗水平显著提升,国内已建立多学科门诊,患者组织也在帮助更多家庭缩短求医弯路。现在的满满依然乐观坚强,而医疗进步和社会支持让更多NF1患者家庭看到了希望。

NF1是与基因相关的罕见病

为了提高诊疗水平,早在2019年,国家卫健委推动建立罕见病诊疗协作网。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在NF1诊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儿童血液肿瘤科主任袁晓军教授介绍,NF1是一种与基因密切相关的罕见病,新生儿发病率约1/3000。该病会累及人体多系统,可能导致肿瘤、功能障碍甚至危及生命,危害严重。出生后的宝宝出现6个或6个以上直径大于5毫米的牛奶咖啡斑,就要警惕NF1风险。

NF1是一种由NF1基因突变引起的常染色体显性疾病,临床表现为皮肤多发牛奶咖啡斑、雀斑、虹膜错构瘤、骨骼畸形和认知功能障碍等。临床观察发现,约30%—50%的NF1患者会发展为丛状神经纤维瘤,这类肿瘤往往沿着神经分布,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可能引起疼痛、功能障碍和毁容等问题。更严重的是,8%—13%的丛状神经纤维瘤可能恶变为恶性周围神经鞘瘤,其5年生存率不足50%,是导致NF1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诊疗方案不断创新,袁晓军教授呼吁,推动早诊早治和多学科全病程参与管理,有望改善患者长期预后。NF1诊疗路径明确,但由于患者的临床表现较为多样化,患者往往需经过儿科、影像科、神经科、眼科、皮肤科、肿瘤科等多学科联合诊疗后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需注意规范的MRI评估是NF1诊断的关键环节。在此后的治疗与随访中,多学科也应积极参与,注意并发症的处理,并提高对患者长期、全生命周期的疾病管理。

创新药助力规范化管理

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已有创新药物获批用于治疗神经纤维瘤病患儿,而成年患者仍以对症治疗为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骨肿瘤骨病外科主任杨庆诚教授表示,对于NF1患者来说,骨科治疗是必不可少的。I型神经纤维瘤病对骨骼的影响不容忽视,常见症状包括脊椎侧弯、四肢发育不良和胫骨假关节等。超过一半的患者会出现脊椎畸形,而长骨发育异常可能导致骨折风险增加。此外,头面部骨骼缺陷、骨质疏松等问题也会影响患儿生长发育,导致身材矮小。然而,许多患儿早期仅表现为外观轻微异常,容易被忽视。通过核磁等检查可及早发现骨骼问题,并采取干预措施,如限制剧烈运动、脊椎矫形康复等非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畸形,需手术矫正以减少脊髓压迫风险,但胫骨假关节的手术效果往往不理想,需谨慎选择专业医生。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对该病认识不足,可能导致治疗不当,因此早诊早治和规范管理至关重要。通过早期发现骨骼异常并合理干预,可以减少并发症,帮助患儿更好地成长。

作为罕见的慢性综合征,NF1需长期随访和规范化管理,期待在多方合作加强NF1早诊早治、长期规范管理水平,提升基层医疗机构对疾病的认识与转诊协同。此外,还期待加快创新药物研发和审批,让创新治疗方案尽快惠及各年龄层的患者。

原标题:《早诊早治与长期规范管理,助力NF1患者回归正常生活》

栏目编辑:史佳林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潘嘉毅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