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走过徐汇区上中路教育一条街的行人,都会眼睛一亮,长数百米、六十面浮雕的文化墙经过重新装饰,美化亮化,在阳光映衬下,时尚又典雅,社区居民在文化墙前遛狗散步,有些路人驻足观赏。一位在长桥街道生活了二十多年的上中大厦居民李老伯说道,石刻浮雕文化墙大气又养眼,又增强了居民对徐汇优质教育资源的了解。



文化浮雕墙的日景、夜景

向左滑动查看夜景

徐汇区长桥街道有着丰富的教育资源,其中,上海中学、上海小学、上海幼儿园、徐教院附中、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园南中学、工商外国语学校等教育机构,都分布在上中路沿线。为了记录人文长桥的百年教育史,2013年,长桥街道打造了“上中路教育一条街”。在这条街上,有一面用60幅浮雕画组成的“文化墙”,画面中展现了长桥街道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教育传统,也成为了上中路上的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说起这个浮雕画的诞生,长桥街道社区学校常务副校长马春梅如数家珍,她介绍道,上中路上丰富的教育资源,对市民,尤其是未成年人有很强的吸引力,很多外街道、外区的学生、家长都会来这里参观、学习。于是,街道投入了资源,打造了这面浮雕文化墙。



墙上的浮雕是用水泥砂浆浇筑而成的,整体外观呈米黄色。砂浆坚固耐磨,可以抵抗风雨侵袭。60幅不同内容的浮雕画,画面精美,主题鲜明。如“走进园南中学,体验生命互动”“勇,知耻近乎勇”“思,思考是掌握知识的良方”。既有名言佳句及百年名校的文化历史,也有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实践要求,还有长桥地区的非遗特色文化活动以及社区敬老爱幼的特色宣传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弘扬了社会正能量和传统美德。


例如,在“走进上海中学,感受龙门教育”这幅作品中,通过线条展现了上海中学古老的龙门楼,上海中学创始于1865年的龙门书院,校友中走出了众多杰出的专家学者和领导人,英才辈出。画面中,已成为校史陈列室的龙门楼巍峨伫立,走进校门的是老师和小小的学生,走出校门的是英姿勃发的少年,这正是上海中学160年来担当使命、培养英才的生动写照。

长桥街道曾两次获评“上海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海派黄杨木雕和江南丝竹的保护单位,街道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原则,正全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火”起来。而这也在浮雕画上有所体现。


社区曾与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合作,开展黄杨木雕培训。画面上,手持雕刻刀、锯子的青年正埋头努力学习雕刻,背景是精美的黄杨木雕花纹。粗粝的砂浆展现出精细的雕花,让人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画面中“共建、共享、传承”这几个词的深刻意义。



在“长桥新苗丝竹乐队”这幅画中,是孩子们表演江南丝竹的场景,背景则是古老的牌楼。马春梅介绍说,长桥街道结合地区非遗文化特色,开展“江南丝竹进校园”项目。十余年来,这些团队蓬勃发展,屡获嘉奖。

文化墙上的每一幅画都有着厚重的文化、历史,这面墙上的内容始终历久弥新,依然有着它与时代同频共振的深刻教育意义。

记者:殷志军、李瑾琳

图片:知君、李瑾琳

视频:殷志军

编辑:孙清渠

校对:耿洁玉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