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漱耳


诸城市博物馆陈列着一方砚洗。长约64厘米,宽约45厘米,高约30厘米,砚池形似半圆,壁厚约6厘米,深约10厘米与14厘米不等,是苏东坡在密州(今诸城)为官时于辖地安丘所得,两面刻有东坡居士的行书“半潭秋月”及跋文。砚洗是文人用具,用来清除砚台残留墨渍。古代文人曰:“宁可三日不沐面,不可一日不洗砚”。北宋大文豪、大书法家苏东坡当年的砚洗当然弥足珍贵。然而,如此珍贵的宝物却在很长时间不知所踪,甚至被村民用作喂猪的猪食槽。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东坡“半潭秋月”砚洗失而复得的传奇故事。

重建盖公堂得“宝石”

熙宁七年(1074年)4月,东坡政敌王安石辞官罢相,身为杭州通判的苏东坡得以晋升知州。北宋时州府升迁人如果不提出条件好的州,朝廷的组织部门就优先考虑个人意见。这当口,苏先生只想离最亲爱的弟弟、时在山东齐州(今济南)担任掌书记(知州秘书)的苏辙近一些,便呈请到山东任职。

贫穷的山东较之富庶的浙江,这一请求符合由高到低,被优先考虑,于是获批去山东密州当太守。密州治所在诸城,统辖四县,除了诸城还有安丘、高密和莒县。

是年深秋(九月下旬),苏东坡携妻儿离杭北上,过淮河到海洲(今连云港),由南线入鲁,于1074年12月3日到任。

作为深谙中国历史人物的苏先生,知道所辖之地安丘出了一个西汉大隐,名曰盖公,善治皇老之学。上任伊始,想尽快去其墓地拜谒。一来是他平生好游使然,二来是他对盖公提出的“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思想深以为然。想当年,齐相曹参就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通过让百姓休养生息,自行发展生产而使齐国富甲天下的。所以苏东坡到任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通过参拜,向辖地官民传达与盖公相一致的执政理念。苏东坡原话是这样说的:“盖公,古之贤人也。其言简而明,其行直而正。以清静无为治齐,而齐大治。其遗风至今犹存,吾辈当以之为鉴。”

经打听了解到,这个安丘先贤逝世后葬之于盖公山,山名即因葬地于此而得,方位是安丘县的孝行乡(现为峡山区王家庄乡)朱子村南。从密州治所到此倒是比到安丘县城还好走。他便在1074年的最后几天,安排了行程。

然而,当满怀敬仰期待之情登临盖公山,不仅盖公的墓葬,就连他子孙的墓都寻不到了,这让东坡感慨万端。他在《盖公堂记》中这样描述:“吾为胶西守,知公之为邦人也,求其坟墓、子孙而不可得,慨然怀之。师其言,想见其为人。庶几复见如公者。”

他派随从请来朱子村年龄最大的老人询问,老人领他们来到盖公祠故址,指给他看。通常情况下,祠堂与墓地相邻,其具有的象征意义更能引起苏东坡兴趣。然而盖公祠已成故址,映入眼帘的是一人多深的荒草,地面上仅有一两段倾颓的墙渣子尚存。

怎能让富有治国智慧的思想家消失被人遗忘!苏东坡当即拍板,挤出费用也要在故址重建“盖公堂”。意想不到的是,在建堂挖地基时偶然发现一块“宝石”,整体呈淡绿色,一面平整,一面弧状。而这块石头,就是后来“半潭秋月”砚洗的毛坯原石。

砚洗为刘庭式主制

东坡闻报祠堂工地挖出了“宝石”,备感兴趣,详细向人询问发现经过后,文人天性大发,当即令运至官邸。经观察琢磨后,决定把它做成砚洗。

这个过程东坡写了跋文,记载在砚洗弧状的那一面;平整的一面,东坡依据砚池的状貌,以自己擅长的行书横题“半潭秋月”,并在左侧用小字竖署了“眉山苏轼”。

跋文是这样写的:“熙宁七年,余来守密,见此石于盖公堂故址西偏,埋没尘埃中,已作敝踪弃矣。余喜其质温润,稍力琢磨,改作砚洗,亦可为不次之擢。东坡又题,邑人刘庭式隶并镌。”

既说明了出处来历,还委婉地表达了苏轼当时“亦可为不次之擢”的复杂心境。

题跋最后提到的“刘庭式”,又是何人?原来,他和东坡是主副搭档的关系,时任密州通判。北宋时期州通判,仅次于知州,相当于今地级市的常务副市长兼纪委书记,具备行政管理和监察州县官吏双重职能。

刘庭式,字得之,齐州章丘进士,品行高尚,有卓异之行。《东坡全集》中有篇《书刘庭式事》,记叙了他不负盲女的故事:

“庭式未第时,议娶乡人之女,既约,未纳币。庭式乃及第,女以病丧明,女家躬耕贫甚,不敢复言。或劝纳其幼女,庭式笑曰:‘吾心已许之矣,岂可负吾初心哉。’卒娶之。生数子,后死,庭式丧之逾年,不肯复娶……”

大意为,刘庭式未考中进士前就有了婚约,不过尚未送聘礼,按风俗也即不算订婚。考中后那个女子却患眼疾双目失明了。因自觉系农家女子,家里贫穷,没背景,就不敢再向刘庭式提婚约之事,也有人劝刘庭式娶盲女的妹妹。对此,刘庭式笑答:“吾心已许之矣。虽盲,岂可负吾初心哉?”最终娶了盲女为妻,并生下数子。

在调任密州通判后,刘庭式把盲妻也接了过来。后来盲女去世,他一直没再娶。对他两口子的事东坡知根知底。元丰六年(1083年)东坡因“乌台诗案”谪居湖北黄州,担任团练副使,七月十五那天有友人从庐山来,说刘庭式在庐山监太平观,面目有光,健步如飞。东坡听后非常高兴,就写了这篇文章,由衷赞叹他的遵约守信、不弃糟糠之举。由于苏先生在文坛上的地位,刘庭式的故事不胫而走,最终名垂史册。

在密州任上,适逢灾年,二人关系甚密,同甘共苦。苏轼在熙宁八年(1075年)作的《后杞菊赋》提到:他与刘庭式经常沿着古城废圃寻找杞菊充饥。

由于刘庭式先一年到密州任职,比东坡更了解本州艺人艺事,主动承揽了送原石找工匠加工事宜,工匠依据知州的创意,保留着原石的天然形态,将中间砚池挖成后送回。东坡在池中倒满碧水,晚间看到里面显现倒影月儿,灵感来了。以擅长的行书题铭“半潭秋月”,授意镌刻于平整的那面;砚洗弧状的那一面,写了一段跋文。刘庭式承担了最后的工序,以“双勾”刻好“半潭秋月”及署名后,又将东坡的跋文用隶书誊写于背面随形石上,断断续续挤时间镌刻完毕。

从此,“半潭秋月”成为东坡身边陪伴之物,见证了先生平生最辉煌文学成就,以及与刘庭式的真挚友情。

熙宁八年(1075年),刘庭式离开密州。第二年,苏东坡离开。留在府邸的“半潭秋月”不知何年不翼而飞。

砚洗被农民劈成两半

“半潭秋月”哪里去了?

在历经了若干朝代后,不管民间还是官方,已经不知所踪。

到了民国战乱年月,苏东坡当年主持重建的盖公纪念祠也被夷为平地,成为农田。

时间来到了1986年2月,时山东省文化厅部署文物普查。诸城皇华镇文化站站长于建学来到下六谷村普查,有个村干部反映,村里一个姓丁的户有个刻着字的猪食槽子,算不算是你说的古文物?

出于职业的敏感,文化站长在这个干部陪同下来到丁家,瞥见那块半截喂猪用的食槽,斜躺地上。他俯下身,近前擦拭,紧贴“食槽”细看,上面刻有行书“秋月”两字,左下方竖刻着“眉山苏轼”4字。顿时,眼前一亮,断定它不会是猪食槽,而是苏轼用过的东西。

于建学又反复端详,发现“食槽”是从中间断开的。就是说,它不完整,应该还有另一半。经询问,果然,原来是完整的,是3年前村庄搬迁,丁家为这个石槽与邻居发生争执,都想要了去当猪食槽子。某村民去山里打石头路过,扛着一把大锤,见两家在争一个槽子,就停下脚步,大声说:“别吵吵了,我给你们分开!”说罢,一锤下去,石槽成了两半。

这一半在这里,那另一半呢。丁家人领着又去找那一户。主人听罢来意,来到自家简易场院里,翻出了“食槽”的另一半。

把两半拼对,茬口衔接自然。北宋熙宁年间制成的“半潭秋月”又呈现了。询问丁家人来源,声称是祖传。有关资料也指向是丁氏家传之物。两户村民听说是一件有价值的历史文物,毫不犹豫同意无偿捐献。

砚洗被运回诸城市博物馆,经专业人员修复,成为馆藏珍贵文物。1992年9月,在烟台举行的第七届苏轼学术研讨会上,诸城提交的“半潭秋月”拓片引起轰动。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砚洗正面的“半潭秋月”与“眉山苏轼”行笔浑厚,潇洒豪放,是苏轼典型的书迹。字如其人。命题的胸襟和气度,非苏轼莫能为之。砚洗逐渐声名鹊起,参观研学者络绎不绝。

砚洗为何落入丁家

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苏东坡在密州唯一的遗物销声匿迹了900年后失而复得。900年很夸张。因为“半潭秋月”什么时候离开的密州府没人能说得清楚。有理由推定的是,北宋之后遭遇乱世,后来密州被砍掉,至明清沦为了青州府下辖县级官府,朝廷长期没再派来著名文人或名人,而致不被提及或见于某时期的记载,不一定是东坡一走砚洗就离开了州府。

为什么在皇华丁家浮出水面?因为在这个看似清净的穷乡僻壤,出了一个著名文人,姓丁名耀亢,自号野鹤,他一生困于科举,郁郁不得志。辟橡槚沟(今皇华镇相家沟)为别墅,专心著书、赋诗,与邑人文士刘子羽、李澄中、邱石常、王钟仙等人结社赋诗自娱,为清初“诸城十老”之首。其著作颇多,以《续金瓶梅》最为著名。

查《诸城县志》及《丁氏家谱》,可知诸城五大名门望族之一的丁家,始祖丁兴,先世居武昌,元末丁兴以铁枪归顺明太祖,屡有战功。洪武二十四年,封淮安府海州守御,世袭百户。永乐年间,由海州迁至诸城藏马山。丁耀亢时代,移居诸城城里超然台附近,在诸城西南门里有较大的宅第,晚年才在城南九仙山附近开辟的橡槚沟别墅和“草庐”、石祠。

与“半潭秋月”的交集点就在记载的“丁氏移居诸城城里超然台附近。在诸城西南门里有较大的宅第”。这时明亡清立,丁氏开始衰微,为官者不多,但文士极多。显然,以丁耀亢为代表的丁氏文人就是在“超然台”附近居住时收藏了砚洗。可以说,能对东坡遗下的文人用具顶礼膜拜者除了丁野鹤,还能有谁?出于沾染文学灵气,晚年把砚洗带到隐居的皇华橡槚沟,那是自然而然,顺理成章的事儿。时光荏苒,又传多代后,丁家文人气数也衰微殆尽,移出内室弃置于院、于野,最后作为喂猪槽子起了纷争被一分为二。

栏目策划/编辑 马纯潇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