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5月为劳模宣传月,为有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在赣鄱大地奏响“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时代强音,本报今起开辟“劳模之光”专栏。今天推出的劳模是吉安生益电子有限公司生产部沉铜工序主管肖礼明。肖礼明是一位27年如一日坚守在沉铜岗位的“匠人”,他用双手丈量工艺的精度,用智慧破解生产的难题,更用一颗赤诚的“铜”心诠释着新时代劳动者的担当。
在吉安生益电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里,机器的轰鸣声与药水的气味交织成工业奋斗的独特乐章。这里有一位27年如一日坚守在沉铜岗位的“匠人”,他用双手丈量工艺的精度,用智慧破解生产的难题,更用一颗赤诚的“铜”心诠释着新时代劳动者的担当。他就是“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双料得主肖礼明。
沉铜一线写初心 毫厘之间见真章
1998年,23岁的肖礼明踏入生益电子,与沉铜工序结下不解之缘。沉铜是印制电路板制造的核心工艺,流程长、参数多,稍有偏差便会导致整批产品报废。面对复杂的设备和刺鼻的药水,肖礼明选择迎难而上。他抓住每一个设备空闲的间隙,反复练习操作,记录下上千条工艺参数,甚至将设备说明书翻得卷边泛黄。
20多年来,他充分利用设备空闲时间,反复练习操作技能,不断摸索工艺要点。面对全新的设备和工艺,肖礼明没有丝毫退缩,反而像个求知欲旺盛的学生,积极学习新设备的操作、保养以及工艺原理。功夫不负有心人,凭借踏实认真的态度和过硬的技术,肖礼明在质量的把控上做到了极致,从未出现过批量性的返工和报废,成了公司里的“免检招牌”“先进个人”“岗位标兵”“匠人之星”。这份极致追求的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坚守。
创新攻坚破难题 降本增效创价值
肖礼明认为生产一线是创新的源泉。自2014年起,他提出108条建议,带来逾1000万元的经济效益。2022年,他建议将活化缸倒缸频率从每周一次改为两周一次,通过15天的测试和500组数据证明了质量稳定,年节约成本80万元。2023年,他领导的“药水国产化替代”项目降低成本40%,年节省超百万元。2024年,他通过优化参数和回收铜渣,将铜球单耗从13.75%降至10%,年节约成本150万元。
2016年,公司沉铜线故障频率增加,导致产品报废率上升。肖礼明连续三天三夜在现场,设计出“双感应报警系统”,减少损失超50万元。同事们评价他注重细节,能及时解决问题。2024年7月20日,一次例行巡检中,肖礼明敏锐捕捉到活化缸内异常气泡。“气泡持续会产生孔无铜缺陷!”他立即叫停生产线,与工程师排查5小时,最终锁定回流管道脱落的“元凶”。这场与时间的赛跑,避免了重大损失。
薪火相传育人才 匠心点亮“生益魂”
2021年,生益电子东莞厂整体搬迁至吉安。面对新设备、新团队,肖礼明主动扛起“传帮带”重任。他自创“三维教学法”:理论课上画流程图、实操课上手把手示范、复盘会上分析典型案例。员工王伟至今记得,为掌握药水配比技巧,肖礼明带着他连续30天记录温度与浓度的变化曲线,最终总结出“温差补偿公式”,将配药效率提升40%。
四年来,他培养出10名关键岗位骨干,其中王洪济、陈立发等人已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能手。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将27年积累的《沉铜工艺笔记》无偿分享给团队,200多页的手写记录中,密密麻麻标注着参数优化心得和故障排除经验。
27年光阴,肖礼明从青涩学徒成长为行业标杆,16次成为“岗位标兵”、3次被评为“匠人之星”,并获“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这么多荣誉,但更是一种责任和动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坚守在沉铜岗位上,保持初心,传承匠心,为公司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肖礼明谦虚表示荣誉属于过去,以后还是保持自己的初心。
来源:本报消息
撰稿:本报全媒体记者杨啸延,曾思云
摄影:本报全媒体记者杨啸延
值班编校:尹静彦、徐贵保
值班主任:齐菲斐
值班编委:邹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