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12月,亲眼目睹了新中国成立的蒋介石,乘坐“美龄号”逃往台湾,带走了大量的黄金和宝物,我国很多珍贵的文物,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流向国外的。
蒋介石逃往台湾后,迅速接管了台湾,站稳了脚跟,那么在此之前,一直是谁在掌管台湾?为啥蒋介石一去就要拱手奉上?
早在渡江战役之前,蒋介石似乎就已经预料到了自己的失败,开始谋求退路,当时蒋介石给了自己三条退路,分别是退守大西南,依托天险抵抗共军,二是逃往海南岛,争取时间重整旗鼓,第三就是去台湾。
这三条退路都是有高人指点蒋介石的,其中“退守大西南”这条路是蒋介石一开始最想选的。
彼时的西南有胡宗南装备着最新美式装备的精锐军队,当地的土匪武装对国军也十分支持,最重要的是西南地形条件特殊,易守难攻,这些都是蒋介石优先考虑的点。
至于海南,虽然可以依托海峡争取作战空间,但岛上驻扎着革命意志坚定、战斗力强悍的琼崖总队,对于此时的国军来说也是不小的威胁。
蒋介石犹豫了很久,最终在高人的指点下,决定逃往台湾。
台湾可以说是综合了西南和海南的所有优点,不仅可以依托海峡防守,地形条件也非常特殊,岛上物产丰富、自给自足,军队过去后,完全不用担心生存问题。
最重要的是,台湾地处亚太敌军军事防线之中,地方不大,却拥有极其重要的战略价值。
国军一旦战败,对于美国来说蒋介石几乎失去了所有利用价值,可当他掌握了台湾以后,蒋介石将再次成为美国的“幕僚”。
蒋介石很早就考虑到了这一点,1949年年初蒋介石下野的时候,曾说过这么一句话:“宁可丢了整个大陆,也绝对不能丢了台湾。”
台湾对蒋介石有着如此重要的价值,那么在此之前,究竟是谁一直掌握着台湾呢?
1945年,日本投降前,台湾被日本殖民了很多年,日本人的生活习惯早已根深蒂固。
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奉命来接管台湾的时候,眼前看到的一切都让陈仪感到意外。
台湾的很多居民都穿着和服和木屐,街头的广告招牌也全都写着日文,年轻人听着日本的音乐,吃着日本的料理,除了语言没有改变外,几乎完全被日本同化。
军人出身的陈仪对日本人深恶痛绝,看到台湾变成如今的模样,陈仪愤怒万分,为了尽快革除日本在台湾留下的一切痕迹,陈仪采取了雷霆行动,以强硬手段对台湾展开了改造。
当时亚太地区的经济市场受战争影响濒临崩溃,物价飞涨,人民本就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陈仪的“强权”不仅没有解决民众最根本的生存问题,反而导致民众的生存压力一再增加。
忍无可忍之下,“二二八事件”爆发了,为了安抚台湾的原住民,陈仪只能引咎辞职,蒋介石派遣了对治理城市更有经验的魏道明前往台湾。
国民党成立了台湾省政府,魏道明担任省政府主席,上任之际,魏道明信心满满地对部下说道:“残生将尽最大努力为台湾谋求幸福。”
魏道明确实有能力,也有决心,不仅解决了台湾的经济问题,平息了民众的怒火,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提升原住民的生活水平。
随后魏道明又颁布了“禁枪令”,从根本上解决了台湾的治安隐患,赢得了民众的信任和支持。
国民党历任掌管台湾的领导人中,魏道明是评价最高、信誉最好的一位。
1948年,魏道明辞职前往美国,很多台湾民众舍不得魏道明,后来蒋介石掌管台湾,不少人仍旧对魏道明念念不忘。
魏道明离开后,由谁来掌管台湾成了一个大难题,蒋介石早已看清自己的结局,败逃台湾是迟早的事,那么由谁来掌管台湾,才能保证自己上岛的时候立刻交权呢?
思来想去,自己的儿子蒋经国是唯一合适的人选,但蒋经国的能力,蒋介石很清楚,魏道明好不容易把台湾经营得这么好,不能毁在蒋经国手上。
最终蒋介石派遣陈诚跟随蒋经国一起去了台湾,一来是帮着料理事务,二来陈诚在军队中威望高,也能帮着镇镇场子。
提到陈诚,蒋介石曾用这样一句话评价两人的关系:“中正不可一日无辞修。”
短短一句话,却透露出了陈诚和蒋介石之间两人之间无条件的信任。
蒋介石生性敏感多疑,陈诚能得到蒋介石如此信任,除了陈诚的嫡系出身外,陈诚还是蒋介石的“干女婿”,因为这层关系,蒋介石一直将陈诚当做“自家人”。
陈诚也确实死忠蒋介石,蒋介石一上岛,就将台湾的控制权拱手奉上。
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携着大量真金白银、文物珍宝乘坐“美龄号”逃往台湾,陈诚提前在岛上准备了盛大的欢迎仪式,迎接蒋介石。
这么一搞,蒋介石不像是败逃台湾,反倒成了“御驾亲征”似的。
蒋介石来到台湾后,陈诚多次担任“副总统”,帮着蒋家父子打理台湾事务,可以说,除了蒋经国这个亲儿子外,蒋介石最信任的就是陈诚了。
台湾作为蒋介石最后唯一的退路,曾三次易主,陈仪、魏道明和陈诚,陈仪不仅没有治理好台湾,反而激化了矛盾,但他也确实对铲除日本殖民影响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魏道明是三人之中对台湾贡献最大,也是最得民众信任和支持的一位,为台湾的整体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陈诚则是唯一得到了蒋介石信任,甘愿将台湾掌控权拱手相让之人。
1965年,陈诚病逝,蒋介石为陈诚操持了极其隆重的追悼会,还亲手为陈诚写了挽联,对于他来说,陈诚的离去堪比“国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