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是中国革命史上一段波澜壮阔且充满艰险的征程。在长征途中,众多战役如湘江战役的悲壮、飞夺泸定桥的关键、夺取天险腊子口以及强渡大渡河战役等,都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中,飞夺泸定桥一役更是至关重要,倘若夺桥失败,数万将士恐将陷入绝境,当年石达开的悲剧或许会再次上演。然而,令人疑惑的是,敌人为何只拆掉木板而不炸毁泸定桥呢?
这其中的关键人物便是刘文辉。刘文辉是四川大邑人,与刘湘有着复杂的关系。两人都曾争夺四川的统治权,经历了泸州与荣威两场战斗后,刘文辉失去众多防地,部下纷纷投靠刘湘。1933 年,刘湘联合田颂尧、邓锡侯等人组成安川军向西进攻,刘文辉退守汉源,部下仅剩两万左右,陷入绝境。后经刘文辉的大哥刘文渊劝说以及刘文辉本人向刘湘认错,刘湘才放过他,将其赶到西康地区。经过两年经营,刘文辉在西康站稳脚跟,这里也成为他最后的根据地。
当蒋介石命令刘文辉派兵在大渡河边围堵红军时,刘文辉深知泸定桥的重要性,却未下令炸毁桥梁,主要有两个原因。
其一,刘文辉不愿意炸桥。泸定桥是西康地区连接外部的主要通道,受地理因素影响,修建此桥成本极高。若将桥炸毁,战后重建的费用将是巨大负担,而西康地区本就贫困,刘文辉难以承担这笔开支。且当时蒋介石未给刘文辉任何军饷,却让他办事,这自然难以让刘文辉尽心尽力。彼时军阀泛滥,缺乏统一指挥,蒋介石的命令并未被刘文辉真正当回事,他只是敷衍应对,不想拼尽全力阻挡红军。
其二,刘文辉不敢炸桥。西康地区是他唯一的落脚地,红军只是借道,并无攻占之意。刘文辉也不想与红军决一死战,若炸毁泸定桥,红军被困西康,必将与他的部队决战,这是他不愿看到的结果。所以,刘文辉选择撤掉木板,既应付了蒋介石的命令,又保存了实力。不得不说,他的这一决策是明智的。红军也正因他的这个举动,顺利通过泸定桥,为长征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回顾历史,这样的抉择并非孤例。在三国时期,诸葛亮面对司马懿的追击,在西城上演了一场空城计。司马懿深知西城的战略地位,但他因对诸葛亮的忌惮以及自身的利益考量,未敢贸然进城。与刘文辉类似,司马懿也是在权衡利弊后做出了相对稳妥的决策。
红军长征中,无数战士为了革命事业英勇献身,他们的奉献值得我们永远敬佩与怀念。没有他们的付出,就不会有长征的成功。中华儿女们应铭记那些英勇的战士们,传承他们的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飞夺泸定桥的壮举,不仅展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也让我们看到了历史的转折与机遇。正是这些关键时刻的正确决策和英勇行动,铸就了中国革命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