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念初中,12岁就揣着620分高考成绩单,

一脚迈进浙江大学校门的“广东神童”陈舒音,现在到底怎么样了?

是不是像有些人担心的那样,成了“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现代版仲永?



陈舒音不仅没“伤”,反而越走越稳当!

本科从浙大医学试验班毕业后,她没急着去医院当个年轻有为的大夫,也没顶着“神童”的光环到处抛头露面。



她一头扎进了实验室,安安静静地继续深造,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的还是那个让全人类都头疼的癌症。

这是不是比单纯当个“学霸”要硬核得多?

当年媒体多火热啊,记者恨不得一天三趟往她家跑,各种赞誉、各种好奇。



换个人,可能早就晕乎乎找不着北了。

可陈舒音,愣是把这些喧嚣都当成了背景音,踏踏实实地选了条看起来更苦、更熬人,但也可能更有大意义的路。



她不再是那个被贴标签的“小不点大学生”,而是一个立志在医学科研这条道上,深耕的年轻学者,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想为人类健康实实在在做点事儿。

这份初心,真难得啊!

要说陈舒音这条“学霸之路”,那可真是从小就透着一股子“挡不住”的劲儿。



她出生在广东湛江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工薪家庭,父亲陈伟是哈工大毕业的,本身也算是个学霸,母亲贤惠顾家。

跟现在很多“鸡娃”父母不一样,陈舒音的爸妈最初对女儿没啥“望女成凤”的宏伟蓝图,就盼着她能乐乐呵呵、健健康康地长大。



可这小舒音,打小就对书本有种近乎痴迷的亲近感。

别的孩子还在玩泥巴、过家家的时候,她最大的乐趣就是缠着爸妈讲故事,一听能听上好几个钟头,小脑袋瓜里全是“为什么”,不问明白不算完。



后来爸妈工作忙,没那么多时间天天给她“精神食粮”。

陈舒音不哭不闹,反而自己琢磨开了:“我得自己看懂这些书!”



为了能畅游书海,她愣是让爸妈给买了本字典,一个字一个字地啃,遇到不认识的就自己查。

那会儿她才五岁,同龄的小朋友可能还在为多吃块糖跟爸妈“斗智斗勇”呢。



这份对知识的渴望和超强的自学能力,简直就是“天赋技能点”自动加满了!

五岁那年,当其他孩子还在幼儿园里排排坐、吃果果,陈舒音已经不满足于家里的儿童读物了,



她郑重其事地跟爸妈说:“我想上小学!”爸妈一开始也犯嘀咕,这么小行吗?

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她买了些小学课本,结果小姑娘如获至宝,没多久就把大部分内容给自学通透了。



这下彻底明白了,自家闺女确实“不一般”!

于是,6岁的陈舒音如愿以偿地背上了小书包。

在老师的系统指点下,她之前零散的知识点迅速融会贯通,学习更是如虎添翼。



人家小学,就跟按了快进键似的,只用了一年功夫就“通关”了,把小学六年的课程内容全给嚼透了!

在小伙伴们羡慕又带点儿迷茫的眼神里,7岁的陈舒音,一脚踏进了湛江二中港城中学的初中课堂。

这在当时可是个大新闻,整个学校都跑来围观这个背着大书包的“小不点儿”初中生。



天才的路就一帆风顺,没有坑坑洼洼?那可就想简单了。

刚进初中那会儿,全新的环境、比自己大好几岁的同学、突然加深的课程难度,也让7岁的小舒音结结实实地栽了个小跟头。

第一次摸底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只排到了年级300名。



这对一路“开挂”的她来说,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

一时间,周围的议论声、质疑声都冒了出来,连爸妈都开始担心,是不是步子迈得太快,孩子跟不上了。

换作一般孩子,可能早就泄气了,甚至哭鼻子了。



但陈舒音骨子里那股不服输的韧劲儿,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

她没抱怨,也没退缩,反而拒绝了爸妈请家教的提议,闷着头给自己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哪块儿不行就猛攻哪块儿。

那段时间,教室里总能看到她小小的身影,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



遇到搞不懂的难题,她不像其他同学那样不好意思,而是大大方方地追着老师问个水落石出,俨然成了老师办公室的“常客”。

老师们也打心眼儿里喜欢这个勤奋又好问的小姑娘,经常主动给她“开小灶”,耐心讲解。



老天爷从不亏待努力的人。她的成绩开始噌噌往上涨,从年级200名、100名,一路飙升到前30名。

这次小小的“挫折”,非但没打倒她,反而让她更早地明白了努力的意义,也让她的小肩膀更能扛事儿了。



稳住阵脚后,陈舒音再次展现了她的学习天赋,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就完成了初中三年的全部学业。

2014年,年仅9岁的陈舒音参加中考,以全市第13名的优异成绩,昂首挺胸地考入了湛江二中的重点实验班。



她硬是凭着自己的努力和天赋,把那些曾经的质疑声,远远地甩在了身后。

高中三年,对于陈舒音来说,更是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她心里清楚,自己跳级快,基础可能不如按部就班的同学那么扎实,所以学习上更加刻苦,不敢有丝毫懈怠。



但她可不是那种死读书的“书呆子”,学习之余,学校的各种集体活动她也积极参加,懂得劳逸结合,全面发展。

2017年,当同龄人还在为小升初的考试抓耳挠腮,



或者刚刚适应初中生活的新鲜与忙碌时,12岁的陈舒音已经气定神闲地走进了高考的考场。

那份从容与自信,真不是装出来的。

高考成绩公布那天,陈舒音一家人围在电脑前,那心情,比坐过山车还刺激。



当屏幕上赫然跳出“总分620分”的成绩时,全家人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激动得抱在了一起,喜悦的泪水怎么也止不住。

这个分数,足足高出当年广东省理科一本线一百三十多分!



这个12岁的小姑娘,不仅考上了大学,而且还是无数尖子生削尖了脑袋都想进的浙江大学!

一时间,“广东神童”陈舒音的名字,像长了翅膀一样,飞遍了大江南北,成了街头巷尾热议的焦点。



说起“神童”,陈舒音可不是独一份儿。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从来就不缺聪明绝顶的孩子。

河南的姑娘何碧玉,那履历简直是“神挡杀神,佛挡杀佛”。

10岁就进了河南省唯一一所超常教育实验班。



更绝的是,14岁那年,她以标准分750分的河南省高考理科状元成绩,直接被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录取!

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学神”本神嘛!



后来她去了美国深造,拿了个神经科学博士学位,现在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搞研究,妥妥的学术精英路线,一路走来,星光熠熠,让人望尘莫及。

但也不是所有“神童”都能这么一帆风顺,把天赋的牌打得顺风顺水。



还记得当年被称为“中国第一神童”的宁铂吗?

13岁就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少年班破格录取,那会儿也是何等风光。



可后来,他似乎没能很好地适应外界的过高期望和社会环境的复杂,

在学业和个人选择上都经历了不少波折和挣扎,甚至一度选择了出家,后来又还俗。



宁铂的人生经历,像一盆冷水,让很多人开始冷静地反思:这种“拔苗助长”式的神童教育,到底对孩子是好是坏?



还有一位让人印象深刻,也颇具争议的,就是张炘炀。

他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小神童,10岁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13岁攻读硕士,16岁就成了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最年轻的博士生。



这履历,听着就让人倒吸一口凉气。

可就在大家以为他会一路高歌猛进,成为学术巨擘的时候,他却因为要求父母在北京全款买房的事儿,引发了轩然大波。



后来的学业和职业发展,似乎也没能达到人们最初的预期。

这事儿就明明白白地告诉咱们,光有高智商还远远不够,情商、独立生活的能力、以及一个健全的价值观,这些“软实力”缺了哪一样都不行啊!



还有“东方小神童”,13岁考入湘潭大学物理系,17岁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硕博连读。

听着也挺厉害吧?可他因为生活自理能力实在是太差,知识结构也不太适应高强度的科研环境,最后被学校给劝退了。



这对一个曾经的天才来说,打击可想而知。

好在他后来努力弥补这方面的短板,重新学习如何生活,如何与人相处,

最终也算重新融入了社会,结婚生子,干起了软件开发的工作。但不幸的是英年早逝了。



这些“神童”们,有的像何碧玉那样,把天赋这条路走得又稳又远,成为了各自领域的佼佼者。

有的像宁铂、张炘炀那样,在耀眼的光环之下也经历了迷茫、挣扎甚至非议。

还有的像魏永康那样,绕了一大圈,最终回到了生活的本真,体会到了平凡的幸福。



而陈舒音自己呢,也展现出了超越年龄的成熟与定力。

她没有被“神童”的光环所迷惑,也没有在各种诱惑和喧嚣面前迷失方向。



面对医学的艰深与枯燥,她没有退缩;面对科研道路上可以预见的寂寞与挑战,她甘之如饴。

她曾坦言,选择医学是因为真心热爱,希望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这份朴素而坚定的信念,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她前行的道路,也让她能够从容地抵御外界的纷扰,潜心向学。



编辑:小脑袋

【信息来源】

央广网2017-9-7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