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中国女排前队长朱婷妹妹朱佳荟被保送至浙江大学一事,在网络上掀起了轩然大波,公众质疑声不断,焦点主要集中在其 “运动健将” 身份以及保送资格的合规性与公平性上。深入剖析这一事件,不仅能还原事件真相,也能为理解运动员保送机制和体育特长生培养提供重要视角。
朱佳荟的个人经历与保送之路
朱佳荟 2007 年出生于河南郸城县朱大楼村,成长于农村家庭的她,因出众的身高条件与姐姐朱婷的引导,小学没毕业便进入周口体校开启排球生涯。2019 年,在朱婷的帮助下,朱佳荟进入以排球特长闻名的北京 101 中学。在此期间,她在 2020 年北京市中学生排球赛中作为主力二传带队获得亚军。2024 年 12 月,朱佳荟获得 “运动健将” 称号,尽管在同年 9 月全国锦标赛中她仅替补出场 1 分钟,发球失误后便被换下。随后在 2025 年 5 月,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公示其拟入读浙江大学运动训练专业。
朱佳荟被保送至浙江大学的原因和条件分析
从明面上的条件来看,朱佳荟符合基本要求。依据《2025 年优秀运动员保送条件》,获得 “运动健将” 称号是符合保送的条件之一,朱佳荟于 2024 年 12 月获得了这一称号,满足了保送的基本门槛。并且,浙江大学的录取规定中,排球、篮球、足球三大球项目,在满足 “运动健将” 的情况下,无需比赛成绩,这使得朱佳荟从规则角度具备了被保送的可能性。
河南省体育局相关科室工作人员表示,国家级运动健将的审批权限在国家体育总局,地方体育局只能进行申请,体育总局会综合运动员成绩及相关名次等因素考量是否通过申请。河南省体育局球类运动中心工作人员也指出,有可能是主力队员已获得运动健将等级,所以替补队员有机会获得名额,且朱佳荟所有成绩和评选都是正常履行手续,合理合法。
争议:是否存在不公平不公正因素
然而,该事件存在诸多争议点,让公众对其公平公正性存疑。首先,朱佳荟 “运动健将” 称号的评定备受质疑。
虽然官方称评定参考了青少年赛事成绩,但网友翻遍中国排协数据库,发现她在 2023 年 U16 全国少年赛中,所在河南队排名第 9,她场均得分仅 0.8 分。而排球项目 “运动健将” 称号评定标准中,明确需满足 “全国青少年锦标赛前 8 名主力队员” 这一硬杠杠,她似乎并不符合。
其次,保送院校的选择也引发争议。河南女排主攻手段梦可同样获评运动健将,却被保送到河南大学,而朱佳荟却跨省进入全国前十名校浙江大学。
并且,浙大体育部招生简章明确要求 “近三年比赛成绩”,朱佳荟 2024 年全锦赛数据栏却至今空白。此外,国家体育总局 2024 年 11 月修订的《保送运动员文化课考试办法》中,新增 “北京、上海等重点中学毕业生优先” 条款,朱佳荟恰好毕业于北京 101 中学,这难免让人产生联想。
再者,有网友爆料朱佳荟学习成绩不佳,月考数学常不及格,但作为排球特长生,其所在学校 2024 届高考排球特长生文化课平均分 412 分,而浙大运动训练专业 2024 年录取线为 385 分,这使得她即便文化课成绩不理想,也能通过政策 “低分高就”。
还有北京某培训机构爆料朱佳荟参加过 “冠军子女集训营”,收费高昂且课程包含 “特招面试技巧”,机构宣传册还印着朱婷照片,这一系列事件都加剧了公众对保送过程中存在不公平不公正因素的怀疑。
运动员保送到名牌大学必须具备的条件
通常而言,运动员保送到名牌大学,首要条件是在体育领域取得突出成绩。以排球项目为例,获得 “运动健将” 称号是重要指标,而这需要在各类国内外赛事中达到相应名次要求,如在规定的高级别赛事中获得靠前名次的队伍中的部分运动员才有资格申请。
除了运动成绩,文化成绩也在考量范围内,虽然不同高校对于体育特长生的文化成绩要求低于普通高考生,但也有一定分数线标准,旨在保证运动员具备基本的学习能力,能够适应大学的课程学习。此外,高校在招生时会综合考虑运动员的发展潜力、在队伍中的作用等多方面因素。
对体育特长生的启示
朱佳荟保送事件为广大体育特长生敲响了警钟,也提供了启示。一方面,体育特长生应专注于提升自身的专业竞技水平,通过扎实的训练和比赛成绩,去争取获得更高的荣誉和称号,为自己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追求体育成就的同时,不能忽视文化课程的学习,努力提升文化素养,以满足高校对于综合素质的要求。
另一方面,对于体育特长生培养体系而言,应进一步完善评定标准和保送机制,增加透明度,确保公平公正。从基层选拔到高校招生,每一个环节都应严格把关,杜绝可能出现的漏洞和不合理现象,让真正有实力、有潜力的体育特长生能够得到应有的机会,激励更多青少年在体育道路上积极进取。
朱佳荟保送浙江大学事件,不应仅仅停留在对个体的质疑上,更应促使社会各界对运动员保送机制进行全面反思与完善,从而推动体育人才培养向着更加健康、公平、高效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