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成都平原的锦江之畔,0.4平方公里的安公社区正演绎着“不离家”养老模式的温暖实践。四川天府新区华阳街道安公社区以社会化方式共建打造小区居家养老驿站和“家庭式乐养屋”两大社区嵌入式养老场景,将老龄化挑战转化为民生温度,为基层养老提供创新样本。
子女不在身边
“养老管家相当于我们的半个子女”
让老年人舒心长寿,80岁的罗七亨在新疆石油花园生活了20年,此刻正与老邻居们在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站制作非遗漆扇。记者留意到,这个由闲置房改造的驿站虽小却功能齐全——保健检测、康复理疗、代取药品等服务一应俱全。每周还开设手机教学、手工课等活动。作为2019年建站以来的“老顾客”,罗七亨几乎每日到访,艾灸凳坐一坐,血压测一测,日子显得特别充实。
↑ 在新疆石油花园小区,由闲置房改造的智慧居家养老服务站。
“养老管家相当于我们的半个子女。”罗七亨对驿站的服务非常满意,因为对老年人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并对养老管家的工作非常认可。该小区居住的多是援疆退休人员,子女仍“留守”新疆。身边没有子女照顾,养老管家就是照顾老人生活的重要角色。
↑ 养老管家组织老人进行非遗漆扇制作,丰富老人生活。
驿站专职管家姚亚林24小时待命。一方面她既是健康监测员,也是陪诊员、活动策划者,被老人们称为“半个子女”;另一方面随着她逐渐被居民认可,她也是社区的微网格员,通过社区试点“社工+志愿”模式,积极在驿站组建了护工团队和115名“银龄”志愿者,形成“管家-护工-志愿者”的立体服务体系。
智慧赋能
将冰冷的科技转化为温暖的守护
当传统养老模式遭遇数字化浪潮,安公社区选择了主动拥抱而非被动应对。
姚亚林的日常工作主要依托一套社区合伙人共建的“智慧居家养老平台”系统进行。她介绍道,这套“智慧居家养老平台”里包含了整个安公社区所有60岁以上老人的信息,日常老人若在驿站测量了血糖、血压均自动录入该系统。记者在该智慧平台界面上留意到,其汇集了远程救助呼叫、远程智能监护、专业养老服务、需求分析等功能于一体,基本涵盖了老人生活管理方方面面。
↑ 养老管家介绍智慧居家养老平台功能。
“智慧居家养老平台”的一端在驿站,而另一端则连接着更年长的老人。若老人摔倒,或按下呼救键,姚亚林会第一时间听到并赶往现场。据了解,目前405个老人家庭自主申请安装紧急呼救系统、摔倒预警等智能感知设备。通过与专业养老机构合作运营的方式,打造智慧养老服务监管机制,实现24小时管理和服务。据统计,截至目前该系统已及时抢救老人27人次,成功排险1000余人次,开展服务6000余人次。
此刻,冰冷的科技转化为温暖的守护。摔倒预警系统在三年间成功排险千余次,24小时服务平台如同无形的安全网,让子女的牵挂有了具象的支点。这种“科技向善”的探索,不仅突破了传统居家养老的安全瓶颈,更重新定义了社区养老的时空维度——老人既保有居家的自在,又获得机构照护的安全保障。
家门口的乐养屋
让老人在熟悉的环境中养老
子女忙碌无暇照顾老人,但老人抵触去养老院该怎么办?安公社区的另一套养老模式——“家庭式”小型乐养屋,或许能解决这个痛点。
↑ 位于海棠金宇府河花园的乐养屋。
位于海棠金宇府河花园的乐养屋是一套底层花园房,记者到访时,4位老人正在客厅打麻将,另外还有数位老人坐在一边聊天看电视,场面十分热闹。
↑ 老人们的日间休闲活动。
“老人不愿意去养老院是因为那里环境和人都很陌生,他们会感到孤独。但他们很喜欢来这里,因为这是他们熟悉的环境。”乐养屋的创始人程惠芳介绍道。
据介绍,乐养屋探索的是一种“家庭式”的养老模式,来这儿养老的主要是附近小区的老人。“家属步行10分钟就能探访,白天托养晚上团聚的模式既缓解子女压力,又守护老人的归属感。”这便是日托。此外,这里还有全托和临时托等服务。
↑ 老人们和工作人员一起养护的植物。
探索套餐式共享服务,乐养屋的规模不大,但通过众筹共享模式配备了1名管理人员,4位工作人员,提供三餐两点,有花园、菜园,开放式管理,老人可以自由活动。由于离得近,家属也可以随时来探访。这种家门口陪伴式养老模式,提升了养老的温度,让社区居民在那熟悉的烟火气之中,持续保持生活的主导权。
当银发潮汐悄然漫过城乡街巷,安公社区以“不离故土、不失温情”的探索,在智能终端与院落棋局间找到平衡,让老人有尊严的在社区家门口生活。社会共建全民参与式的科技守护网、乐养屋式的生态圈的合奏,跑出家门口社区银发经济的“加速度”,让孝亲文化在现代治理社区韧性发展中焕发新生。
记者:杨燕礼
摄影:杨燕礼
编辑:刘江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