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河南频道
国网河南超高压公司检修人员搭乘“小飞人”电动升降装置,不到3分钟便稳稳站在了缺陷位置附近。人民网记者 尚明桢摄
人民网安阳5月17日电 (记者尚明桢)5月15日,河南省安阳市西部的山峦间,云雾在500千伏彰林线38号塔周围缭绕。40米高空之上,国网河南超高压公司检修人员隔着屏蔽服,仍能感受到500千伏电流激荡出的细微震颤。
此次,检修人员要处理的是绝缘子串导线端碗头销子脱出的隐患。以往,检修人员需要背着沉重的工具包,像蜘蛛人般徒手攀爬布满铁刺的铁塔,耗时近20分钟才能抵达导线位置。而今天,随着“小飞人”电动升降装置嗡鸣声响起,检修人员如乘坐空中电梯般平稳上升,脚下云海翻涌,不到3分钟便稳稳站在了缺陷位置附近。
500千伏彰林线是河南安阳500千伏彰德变电站至林州铝厂的“电力动脉”,这条穿越山地丘陵的输电线路,正默默为区域制造业输送着源源不断的能量。超特高压输电线路作为骨干电网,其安全运行直接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用电稳定。然而,带电作业如同在刀尖上跳舞——高电压、高电场、高空环境的“三高”挑战,让每一次检修都充满风险。稍有不慎,电流的强大威力就能瞬间吞噬生命。
“空中快递员”重载无人机精准地将工具包送达,原本1小时的搬运工作,缩短到了10分钟。人民网记者 尚明桢摄
在“小飞人”出现前,这类工作至少需要3名经验丰富的作业人员协同,耗费近2小时。如今,有了这台智能升降装置,不仅单人就能轻松完成,作业时间更是压缩到30分钟。更令人惊叹的是,装置内置的防坠落保护系统和自动定位功能,如同给作业人员系上了“隐形安全带”,让高空作业的安全系数直线飙升。
作业点地处偏远山地,车辆难以通行。以往,作业人员需徒步一小时,肩扛手提着沉重的工器具艰难跋涉。这次,一架重载无人机成了“空中快递员”。随着螺旋桨的轰鸣声,无人机精准地将工具包送达,原本1小时的搬运工作,缩短到了10分钟,大大节省了人力和时间成本。
为确保此次带电作业万无一失,国网河南超高压公司的技术团队提前就展开了周密部署。他们驾驶无人机穿梭在崇山峻岭间,通过高清摄像头对线路进行360度“体检”;运用基于激光点云的数字化勘察技术,精确测算出带电作业的安全距离和进出等电位的最佳路径。作业现场,智能布控球如同“电子眼”,实时回传着高清画面,无人机则在空中盘旋巡逻,对关键作业环节进行全方位监控,确保每一个操作都规范、安全。
国网河南超高压公司检修人员正在空中作业。人民网记者 尚明桢摄
全国劳动模范、国网河南超高压公司输电运检部带电作业技术专责陶留海介绍,今年以来,这样充满科技感的带电作业已经开展了25次,成功消除了25项设备缺陷。曾经需要“拼体力、靠经验”的检修现场,如今充满了“数据跑、装备动”的科技范儿。这些“黑科技”的应用,不仅为河南主干电网的夏季保供筑牢了防线,更让人们看到了电力行业智能化发展的美好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