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三年前,一场惊天爆炸将“北溪”天然气管道炸出波罗的海海底,自此欧洲对俄能源依赖的神经被硬生生切断,德国对俄政策急转直下,俄欧经济纽带瞬间崩解。然而三年后,正当俄乌战火仍在延烧,美俄却悄悄掀开“北溪-2”的盖子,一场涉及天然气、资本、地缘战略的多方暗战悄然上演。最尴尬的,是站在风口浪尖却被彻底排除在局外的德国。
当地时间5月15日,德国新任总理弗里德里希·默茨对“北溪-2”重启传闻首次公开表态,态度之坚定、语气之生硬,几乎是拍桌子的程度:“‘北溪-2’目前没有运营许可,也不会改变。”一句话掷地有声,却更像是一个愤怒的旁观者在试图宣示主权。而从多方媒体披露的信息看,德国,连被通知的资格都没有。
美国、德国、英国多家主流媒体报道称,美俄近期在谈判俄乌停火问题时,秘密讨论了“重启北溪-2”的可能性,甚至设想由美国投资方从俄罗斯购买天然气,再贴上“美国品牌”转售欧洲。这种玩法不啻于公然戏耍欧洲盟友:你们不许从俄国买气,但可以从美国手里买同样的俄气,唯一的区别是多掏一笔美金。
更震撼的是,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3月底亲口确认了相关接触,暗示美国正在用“影响力”逼迫欧洲“重新考虑”俄气进口问题。这不仅是赤裸裸的现实政治交易,更是对德国等欧洲国家独立战略的一记重锤。2022年,德国对俄能源封锁、配合美国制裁、关闭“北溪”输气通道,满以为站上了“价值观高地”,结果现在美俄转身合作,昔日“道义制裁”成了自己给自己下的套。
默茨的表态,是德国对自身“被架空”的怒火宣泄。作为刚刚上台的总理,他的对外政策必须展现“不可妥协”,但在现实中,德国已经被美俄操作成一个边缘化的能源消费终端,没有话语权、没有议价权,甚至连知情权都在丧失。默茨想要扳回一城,但目前的外交格局显然不允许德国“翻盘”,尤其是在特朗普上台之后,德国对美战略依附更加深重,自主能力进一步缩水。
而美国的算盘则赤裸裸地展现了“能源霸权+资本中转”的操作逻辑。在俄乌战争长期化、美欧裂痕加深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以“和平调解者”之姿重启与俄罗斯接触,一边推动乌克兰接受停火协议,一边为“北溪-2”松绑扫清舆论障碍,核心目的不在于帮助欧洲稳定能源供应,而是要在战后布局中锁定天然气主导权。美国想做的不只是和平的“谈判桌东道主”,更要当上能源市场的“转售中间商”。
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引擎,在俄气断供后已尝到能源高价之苦。而当年炸毁“北溪”的谜团仍未解开,调查报告至今遮遮掩掩,瑞典和丹麦早早宣布调查结束却拒绝公开细节,德国则继续“调查中”。这场人为毁管背后的地缘图谋,越来越多地指向一个不愿让欧洲独立自主获取俄气的“幕后黑手”。而今,“北溪-2”传出重启消息,德国自然要跳脚,因为真相正在用实际行动反过来讽刺它当年的“义气操作”。
不仅如此,德国政坛内部也在“炸锅”。早在今年初,默茨领导的基民盟议员巴雷斯就曾放话,称战后“重启北溪-2”可能有助于德国经济。这一发言瞬间引爆国内政治地雷,遭到来自执政联盟和主流媒体的全方位围剿,被骂“向侵略妥协”“为普京洗地”。但讽刺的是,如今的默茨必须要更激烈地站在“反北溪”前线,以证明德国的忠诚与坚定,同时掩盖自己实际上在整个地缘博弈中毫无实权的尴尬。
此时此刻,欧盟内部的撕裂已昭然若揭。德国表态反对,美俄私下交易,法国沉默应对,波兰强烈反对重启“北溪”,而匈牙利则可能悄悄支持,同样是欧盟成员国,面对能源与地缘战略的现实压力,立场已经南辕北辙。欧洲不是一个统一的战略共同体,而是一盘松散的政治拼图。美国深知这一点,才敢于绕过欧洲整体意志,直接对接俄罗斯。而德国,不过是最先被牺牲的棋子。
所谓“北溪-2重启”,并不仅仅是管道修复问题,而是俄欧、美俄、德美之间围绕“战后秩序”和“能源格局”的提前下注。德国如果坚决反对,将继续承受高通胀与能源短缺;若默许重启,则将撕破自己“道义制裁”的脸面。这是一道没有赢家的选择题,而德国的失败,在于它曾幻想自己能在“价值观外交”中收获现实红利,结果被现实上了一课。
可以预见,未来围绕“北溪-2”的明争暗斗还将持续升温。美俄是否继续推动交易?德国是否最终被迫妥协?乌克兰是否被边缘化出局?欧洲的战略自主是否只是幻觉?这条沉睡在波罗的海的输气管道,表面是能源通道,实际上是地缘格局的“爆炸线”。它的命运,正在揭示整个欧陆未来的战略走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