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新总理默茨刚上台就要给中国来硬的?

当地时间5月14日下午,德国新总理默茨发表上任后的首次重要讲话。不仅谈及德国未来发展方向,还重点提到中国。



宣称要与中国“战略去风险化”,并与菲律宾签署防务协议介入南海事务。中方的回应直接而明确:在南海划下禁航区。德国为何要卷入南海问题?中方的举动又传递出怎样的信号?

既要中国钱,又要对华挥拳

默茨在联邦议院的首次演讲中,将德国的困境与野心暴露无遗。他承认中国是德国“应对全球挑战的重要伙伴”,却又抛出“战略去风险化”概念,声称要减少对华依赖,甚至暗示中国需为俄乌冲突负责。

这种矛盾的表述,折射出德国乃至欧洲,在全球化裂变中的集体焦虑。德国经济连续三年衰退,汽车、机械等支柱产业高度依赖中国市场。



2024年,中德贸易额突破2000亿美元,大众、宝马等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利润占其全球份额的40%以上。然而,德国保守派政客将经济问题归咎于“过度依赖中国”,试图通过政治操弄转移国内矛盾。

前任总理朔尔茨因内部矛盾,导致德国在欧盟对华政策中失声,而默茨试图以“对华强硬”姿态重掌主导权。



这种策略与美国近年推动的“印太战略”不谋而合——德国派军舰赴南海、与菲签署防务协议,表面是展示“全球存在”,实则是向美国递投名状,换取其在防务问题上的支持。

5月14日,德国防长与菲律宾签署协议,承诺提供“反介入装备”和情报共享,并计划年底派军舰赴南海“自由航行”。



讽刺的是,德国海军70%的舰艇因零件短缺无法正常部署,唯一航母“齐柏林伯爵号”更是沦为港口展品。

菲律宾总统马科斯的配合更具戏剧性,其民调支持率暴跌至25%,遂将南海问题作为政治救命稻草:立法强占黄岩岛、拉拢域外国家军演,甚至花费2亿比索操控媒体造势。



这种“外部势力撑腰”的幻觉,与2016年“南海仲裁案”闹剧如出一辙。但历史早已证明,菲律宾若背离务实合作,最终只会沦为大国博弈的牺牲品——杜特尔特时期中菲渔业合作,曾惠及3万渔民,如今菲渔船却屡遭中国海警驱逐。

中方的反击冷静而有力。5月15日,中国在南海6个海域划设禁航区实施军演,055型驱逐舰与歼-10C战机协同演练,直接展示区域控制力。



这种“以行动回应挑衅”的模式,与2022年德国“巴伐利亚”号护卫舰,请求停靠上海被拒、2024年朔尔茨访华期间,中德签署百亿新能源合作项目形成鲜明对比。

战略自主的幻想与美国的影子

默茨的南海冒险,暴露出欧洲对华政策的深层分裂。法国总统马克龙多次强调“欧洲战略自主”,反对盲目追随美国;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虽对华警惕,仍推动中欧投资协定谈判

默茨却将德国绑上美国战车,甚至扬言“下次派舰穿越台湾海峡”。这种分裂背后,是美国对欧洲的持续渗透,德国始终未能摆脱“经济靠中国、安全靠美国”的困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欧洲政客的短视可能引发连锁反应。澳大利亚曾追随美国反华,损失1500亿订单后,被迫求恢复贸易;立陶宛炒作台湾议题,对华出口暴跌80%。

若德国执意挑衅,其汽车、化工产业首当其冲。大众已宣布在华追加100亿欧元投资,巴斯夫广东工厂提前3年投产,这些商业现实与默茨的政治口号形成荒诞反差。



从19世纪殖民舰队到21世纪“自由航行”,西方从未停止对海洋霸权的追逐。但今日的中国早已不是任人宰割的旧中国。

2016年南海仲裁案后,中国加速岛礁建设与海军现代化;2021年德国护卫舰南海挑衅,中方以军演回应。这些事件串联成一条清晰脉络:任何试图以军事威慑或政治讹诈,动摇中国主权的行为,终将失败。



默茨的“首秀”照见了西方政治的集体迷失,既要中国市场的红利,又放不下殖民时代的霸权执念;既高喊“战略自主”,又甘当美国附庸。这种精神分裂式的政策,注定难以持久。

对中国而言,这场风波再次印证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真理。当德国护卫舰因技术故障滞留印度洋,当菲律宾渔民为生计哀求政府恢复对华合作,当泰国、匈牙利等国主动加入“一带一路”,世界的选择已不言自明。



南海不是谁的“客厅”,默茨们若不能从历史中汲取教训,终将发现在多极世界里,合作者共赢,挑衅者自损。而中国,始终是那个“朋友来了有好酒,豺狼来了有猎枪”的东方大国。

信息来源于: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2025年5月15日 关于“德国与菲律宾签署防务协议”的报道
中国新闻网 2025年5月15日 关于“航行警告!南海部分海域进行军事训练,禁止驶入”的报道
观察者网 2025年5月15日 关于“德国总理默茨发表上任后首份政府声明,打算对中国硬气一把”的报道
观察者网 2025年5月16日 关于“默茨释放对华强硬信号意欲何为 推动战略去风险”的报道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