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出孩子,竟然是男人的锅?
在各国生育率日渐低迷的当下,根据联合国预测:
到2100年,一些国家的人口可能会减少20%至50%,届时地球将迎来人口崩溃。
然而,诺贝尔奖得主戈尔丁却说,生不出孩子主要怪男人!
这位女学者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难道真的是男性影响了各国的生育率?
当下的人口情况到底有多严峻呢?
根据联合国人口组织统计,世界人口出生数量早在2020年,就已经开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预计到2084年,每年死亡的人数就会超过出生人数,出现人口赤字的情况。
其实,联合国给出的数据,还是比较保守的,因为早在大约30年前,无论是北美、欧洲还是亚洲国家,都已经将出生率降低情况列在了国家发展出现问题列表内。
没有了人口的支持,那么将会引发国家甚至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陷入迟滞的风险,所以各个国家都对人口的下降保持着极大的关注。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戈尔丁,在众多学者有关于人口出生率降低原因的分析中,可以算得上“独树一帜”。
因为她没有从社会生存问题、人类认知问题进行分析,而是提出了“生育率暴跌主要原因在男性”的观点。
戈尔丁认为,大多数国家正在进行的生育经济补贴和鼓励生育的相关政策,无法解决家庭生育所面临的实际经济问题,因为这种补偿很难与经济的膨胀相抗衡。
如果真的想要解决生育率的问题,可以通过“美化父亲角色”的方式,来改变就业与家庭观念的平衡。
为什么这么说呢?
在戈尔丁看来,现代社会的发展,让很多女性把生活的重心从家庭转移到工作中,而男性则在这方面的改变相对缓慢。
这就造成了很多家庭都以事业为中心,家庭生活的分量要“轻很多”,以至于造成了很大一批“丁克族”甚至“不婚主义者”。
即便一些家庭看起来比较正常,但因为女性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就业中,男性又没有把重心向家庭“补充回流”,所以这样的家庭对于生育问题同样没有很高的热衷度。
简单来说,戈尔丁认为如果女性应该有更多的就业自由,而男性则应该尽量回归家庭。
忽略男女工作的问题,戈尔丁这种家庭重心影响生育率的观点在其他的一些科研调查中也得到了认证。
例如2008年的一项调查中,人们发现了女性就业率低、家庭观念高的地区和国家的生育率就要明显高于另外一些就业率高、国家富裕的国家。
戈尔丁本人也列举了几组数据,例如丹麦、法国、英国、美国这些经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生育率就极高,但自从“女权主义”和“自由主义”盛行之后,生育率就开始和女性就业率出现了明显的反比趋势。
在对比的第二组数据中,日本、韩国这些亚洲国家和希腊、葡萄牙等国家同为一组,这些国家有着很强的男性主义观点,同时国家经济也都曾经有过很长的低迷期。
与上一组相同,经济相对低迷时几乎每户家庭都有3名以上子女,而在经济高速发展时,生育率则开始迅速下降,甚至韩国还在2022年时生育率从原先的1.3直接掉到了0.78,创下了当时的一项“世界纪录”。
戈尔丁解释,她的观点并不是说男人比女人传统,而是社会的变化影响了女性的选择。
相对来说,男性和女性在青年时期所接受的价值观相似,但当女性能够得到更多的社会工作时,就会破坏相对平衡的家庭和工作比例。
作为一名女性,戈尔丁赞同女性勇于走向社会,自然也提倡男性适度回归家庭。男性承担家庭中更多的责任和工作,能够在家中获得更大的影响力的同时,也增加了家庭的凝聚力。
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戈尔丁作为一名经济学者,为什么会对生育率这种社会问题有这样的研究呢?
其实,人口的结构变化是对社会劳动力市场,以及经济能力有很大影响,或者也可以说,人口的数量决定了经济总量。
这其中不仅有生产劳动力的因素,而且还有新增人口产生价值以维持老龄人口支出等等多重问题。
所以,戈尔丁的研究成果表面上是在研究人口和家庭、社会问题,但实际上仍然是经济的持续和发展问题。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戈尔丁就开始针对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所能够产生的作用进行研究,曾经先后发布《二战在女性就业发展中的角色》《已婚女性生命周期内的劳动参与率:历史的证据和含义》等多篇极有影响力的论文,她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那么,戈尔丁的这种论点,也能够代表我国的现状吗?
通过戈尔丁的调查结果来看,她所调查的国家和目标,大多都是欧洲和亚洲的一些国家,但却并没有到我国进行调查,而我国的文化和社会现状又与其他国家不同。
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我国如今大多已经都不是“男主外女主内”,而是男女平等,甚至有越来越多的男性承担起了家庭中的卫生、餐饮等家务。
所以,我国人口出生率的问题,并非简单的家庭问题,而是更为复杂的社会问题,戈尔丁的那种“召唤男性回归”的呼吁,只能当作一种参考而已。
参考资料:
【1】《诺奖得主称男性不做家务会降低生育率》中华网
【2】《诺奖得主戈尔丁最新发现:美化父亲角色或是鼓励生育的最佳政策》界面新闻
【3】《解析各国生育率变化模式的异同》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