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生四亿人,对于很多新生代的人而言,不曾听说过这件事。
但对于十年前活跃在网络上的人而言,这在当时是一件影响力极大的互联网大事。
这件事的起因,是官方某位在国际大会上宣称,计划生育四十年来,我国累计少生了四亿人,为减缓全球碳排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你可以用“少生四亿人”为关键词,在互联网上检索到一大堆与此相关的信息,其中包括官方渠道的信息。
用少生孩子的方式减少碳排放,在21世纪的今天,是一个不可思议的事,但历史的确这样发生了。
当然,更重要的是,计划生育几十年,真的能够少生四亿人吗?
出生人口数量的减少,以及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在更多程度上,被认为与城镇化这件大事有关。
城镇化又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女性受教育程度提高、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等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下的结果。
我们绘制了一张展示主要国家出生人口数据的图表,并标注了部分国家人口政策执行的时间点,用于展示出生人口受政策的影响程度。
比如印度,虽推行过针对男性的绝育政策,但出生人口数量,几乎不受这件事的影响,出生人口数量之所以在2000年以后开始下降,是人均GDP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等带来的。
尼日利亚、美国和日本,并没有采取类似我国的人口政策,每年的出生人口数量,变化非常缓慢,实现了人口正常速度的延续。
我国是前述五个国家中唯一例外的:历年出生人口数量波动极大。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每年出生人口曾达到三千万的高水平,但过去几年已经跌到一千万以下了。
如果扣除1960年前后特殊的因素,我国人口出生高峰,其实有三个:上世纪六十年代、上世纪八十年代和本世纪10年代。
所以可以理解为,将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以后,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了一大批人,这与国外的战后婴儿潮现象相似。
这批人长到二十多岁的时候,纷纷开始生育下一代,第二个出生人口高峰出现了。
第二批人长到二十多岁到三十来岁的时候,第三个出生人口高峰出现了,只是这个高峰,一峰更比一峰低而已。
所以,大趋势上,计划生育这件事,影响力并没有那么大。
小范围内来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倡导一胎制以来,出生人口仍有小幅度的上升,在1991年明确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同时,出生人口开始有明显的下降。
显然,这个时候,计划生育还是发挥了重要作用的。
这件事的影响力,一直持续到现在。所以,哪怕放宽了生育限制,允许一个家庭生育三个小孩,仍没能阻止出生人口数量的下滑。
或许,我们可以假设一下,如果没有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我们现在仍然可以保持每年两千万左右的出生人口。
在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国家,两千万人口并不会对资源、环境等产生很大的影响,但可以大幅度缓解因出生人口急剧减少带来的老龄化问题。
可惜的是,历史不容假设。我们得接受这个现实,并从现实出发,寻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