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6日,万众瞩目的《歌手2025》登场。
而就在5月11日,香港,一档中年人歌唱比拼的音乐节目,在启用不久的启德体育馆华丽落幕。这档节目,就是《中年好声音3》。
每个音综IP都难以避免声势逐步衰落的趋势,然而,这档2022年11月开播的节目,反而越战越强,不仅马不停蹄地连开三季,而且收视一季比一季高。
5月11日当晚,节目评委,也是音乐监制的动情地说:“这个节目举办了三届,但这一季的总决赛,是三季以来最好看的一次,有7000多人同步见证这一时刻。”
镜头扫过启德体育馆乌泱泱的人群,即便隔着电视荧屏,也可以清晰感受到现场的热烈氛围。这一幕,让人恍然回到观看1990年代颁奖典礼的盛景。
由于整个音乐市场的萎缩,这些年,香港的音乐颁奖典礼也好、音乐节目也好,场景一个赛一个寒酸、表现一个比一个拉垮。
能进入7000人的体育馆举办决赛,对于”节俭”的TVB来说,可谓破天荒的大手笔。
这晚,有激情、有实力、有共鸣。这个以中年人唱歌比拼为主打的节目,为何会展现蓬勃的生命力?对于内地音综又有何借鉴意义?
为何受欢迎
在大众的印象里,大众总是更热衷于年轻人挂帅的帅哥靓女。因此,当年这个节目推出时并不被看好。彼时,正是TVB的低潮时期,疫情和社会环境的改变,导致广告收益大幅下滑、收视率难复盛景。谁会想到,不被看好的《中年好声音》,反而成为当年的一匹黑马,不仅收视节节攀升,而且也让广告商重投TVB怀抱。
这个节目带给TVB的激励是显而易见的,2023年的万千星辉颁奖典礼上,便获得了最佳综艺节目奖。其后又乘胜追击,接连推出第二季、第三季。
就在第三季总决赛落幕后,TVB总经理曾志伟宣布,第四季的报名也将同步开启。
那么,这档中年歌词节目,为何会越唱越红呢?
原因一,真是
我曾经看了好多期第一季、第二季的《中年好声音》,这个节目给人的观感,说得好听点叫“复古”,说得不好听点就是有点老土。
节目的形式,就是歌手唱完后,评审点评,然后打分、晋级。看惯了如今内地音综的大制作,会觉得TVB的舞台尤其的寒酸。相比于内地人才层出不穷,在节目前期的时候,也会觉得实力强劲的优质选手不够多。
但是,即便这样,节目也不像现在的内地音综那样,动不动就修音,而是把走音、表现失准等问题原汁原味地播出。
随着节目的推进,到了后期,随着参赛者比赛经验累积,留下来的强者表现越来越出彩,大众也对选手们有了更多的喜爱和亲切感,于是收视率便逐步攀升。
这,其实就是音乐选秀的独特魅力所在。
其实,以往的超女、快男也有同样的魅力。早期的超女,就是以“不分年龄,不论外表,不限唱法”闻名。大量的草根选手,得以通过这些节目脱颖而出。
只不过,由于内地人才实在太多,而成名后的名利收获又实在太大,因此造成了后期节目越来越没当初纯粹。
反而《中年好声音》或许是因为成本所限,依然保持了音乐选秀节目最初的真实、纯粹之美。
原因2,金曲共鸣
《中年好声音》之所以受欢迎,还有个原因,就是屡屡能把人带入到各个年代金曲的磁场之中。一直以来,类似《经典流行50年》这类的节目,都有固定的捧场客。
《中年好声音》的参赛者,选歌大多以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经典广东歌为主,此外台湾流行金曲、最近几年走红的内地流行音乐、英文经典歌曲也占了一部分比重。
香港曾经是华语音乐的流行重镇,如今虽然江河日下,但还是有近水楼台之便。《中年好声音》便曾推出“谭咏麟专场”之类的企划。
每一季的《中年好声音》,仿佛都是一次对华语乐坛光辉时代的回顾。让人不由感叹,曾经的华语乐坛,也是有如此之强的创造力的!
原因3,中年励志
《中年好声音》专为35岁以上的朋友而设。
如果是十几二十年前,这样的定位应该很难冒出头,但如今的香港,早已是深度的老龄化社会——早在2021年,香港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就超过20%。
2023年,香港男性和女性平均寿命分别为82.5岁及87.9岁,稳居世界第一。
因此,35岁+,对于这样一个老龄化社会而言,其实还是盛年。
但是,对于追梦音乐的人来说,35岁,仿佛已到了人生论成败的分水岭。在过往,是不会有哪个唱片公司签一个35岁+的新人的。
TVB反其道而行,把舞台留给这班“中年人”。
相比年轻人,他们的歌声里,有更多阅历和故事。
比如第三届的七强里,有没有双臂的李金凯、曾经是火锅店老板的刘洋,也有曾闯入2011年《快乐女声》西安十强,如今做着幕后的黄博,有曾是男团选手如今几乎查无此人的赵浚承。
大家在他们身上,看到的是一个人不息的热望,还有再出发的力量。
总决赛当晚,李金凯唱了林忆莲的《为你我受冷风吹》,张智霖评论说,虽然你表演中有瑕疵,但你身上的故事感,让我忘了这些瑕疵。
相比前两季,这一季把招募范围扩展到了大湾区和马来西亚,所以有了更多潜在的优质歌手。个人感觉,这一季选手的实力,还是超越前两季的。
这或许也是这个节目,在第三季决赛当晚能得到25.1的收视新高的重要原因。
给内地的启发
由于内地市场实在太大,因此为节目的发展,提供了比港台好N倍的先天条件。从2010年后,原本领先的港台综艺,就渐渐因为落伍而被内地观众抛弃了。
不过,就音综而言,目前的内地制作,反而陷入了新的误区。
一是过度包装
大概从《某某好声音》开始,“无修音不音综”便仿佛成了行业的潜规则。于是,大众看到的,是N多科技狠活加工后的“复合产品”。歌声完美无缺,镜头华丽炫酷,给某些不明所以的观众产生歌手屌炸天的错觉。
当《歌手2024》以直播为主打,那些华美的泡沫就瞬间被戳破。大家发现,原来,诺大的华语歌坛,敢于来直播真唱的大咖竟然寥寥无几,以至于“六旬老太守国门”成为网络热梗。
二是爆品思维
也许是知晓观众越来越远离电视,制作方以为大家越来越没耐心。所以,节目的制作,往往是以追求短时间内被反复传播的爆品为导向的,从《大风吹》,到近期张靓颖爆火的合作舞台都是这种思维主导的产物。
所以现在,看内地音综,似乎总少了点真实感。
节目组造出一个又一个看似吊炸天的炫酷舞台后,整个乐坛好作品稀缺,好歌手断层。
看完《中年好声音3》的决赛,不知为什么,我特别怀念2005年那个夏天,那个草根激情迸发的夏天。
备注:本文同步发布于公众号——隔岸观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