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歌手陈奕迅因确诊新冠肺炎宣布延期高雄演唱会,一时间"新冠"二字再次冲上热搜。其实,近一个月来,全国多地已悄然出现新冠流行趋势,只是很多人没注意到而已。
据中国疾控中心最新发布的监测情况显示,4月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检测阳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在短短一个月内从7.5%飙升至16.2%,增幅超过一倍!这一数据让不少人感到担忧:新冠是不是又要卷土重来了?这次还会像之前那样隔离或者打疫苗吗?
新冠为何突然"霸榜"?
先来看看这个16.2%到底是什么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在医院门急诊的流感样病例中,每6个人就有1个可能是新冠阳性。而在3月底,这个比例还只是每13个人中才有1个。
更值得注意的是,新冠病毒已经连续3周在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的检出率排名第一,超过了鼻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常见呼吸道病原体,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霸榜"。
南北方的情况也有所不同。此前3月中下旬,新冠病毒主要在北方省份占据检出率前列,而南方省份当时流行更多的是流感病毒、鼻病毒和人偏肺病毒。但到了4月底,新冠病毒已同时跃居北方省份和南方省份的检出率第一位,实现了全国"一统江湖"的局面。
不仅是内地,香港、澳门地区的新冠病毒流行也显示出了相似的趋势。根据澳门卫生局的监测报告,3月中旬澳门流感样疾病抽样样本中新冠病毒检出率一度高达42.6%,虽然随后有所下降,但截至5月初仍维持在16.9%的高位。香港的情况也不容乐观,呼吸道样本新冠病毒阳性率由四周前的5.09%上升至11.42%,创下一年新高。
值得关注的是,这次新冠阳性率上升的时间点恰好在五一假期后。五一期间,全国旅游人次创下历史新高,人员大规模流动和各类聚集性活动频繁开展,无疑为呼吸道疾病的传播按下了"加速键"。一位流行病学专家表示,每逢人口大面积流动之后的一到两周,都会有一波感染率波动,这已经成为后疫情时代的一个规律。
此外,从年龄分布来看,成年人和老年人中流感样病例的新冠病毒阳性率排名第一,而在儿童群体中,鼻病毒和副流感病毒的检出率仍然较高。这种年龄分布特点与之前几波疫情有所不同,可能与不同年龄群体的免疫状况和社交活动模式有关。
这次流行的是什么"怪物"?
说到新冠,很多人关心的是:这次流行的又是什么新变种?它厉害吗?
根据中疾控发布的数据,目前我国新型冠状病毒主要流行株为XDV系列变异株系。在3月底,XDV及其亚分支占比高达87.2%。但最新数据显示,一种被称为NB.1.8.1的新变异株正在迅速传播,已在中国大陆和香港地区检出。
这个NB.1.8.1听起来像个密码,实际上它就是病毒的"身份证号"。它有三个关键突变(Q493E、A435S、K478I),这些突变让它更容易与人体细胞结合,传染性更强。简单来说,它比之前的变种更"黏人"了。
研究表明,NB.1.8.1是XDV.1.5.1亚系的后代,最近迅速传播到中国大陆和香港。它对ACE2受体具有高亲和力,这意味着它很容易与人体细胞结合,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假病毒中和试验中,NB.1.8.1表现出较强的逃避体液免疫的能力,对人类恢复期血浆的中和作用有一定抵抗性,其几何平均中和滴度(NT50)相较于LP.8.1.1有1.5-1.6倍的降低。
这种免疫逃逸能力的增强,主要是因为NB.1.8.1的K478I突变增强了对1类和2类抗体的逃逸,同时A435S突变也降低了所有表位的抗体中和活性,使其能够部分逃逸一些单克隆抗体的识别和中和作用。用通俗的话说,就是这个新变种有点像"穿了隐身衣",能够躲过我们身体里原有的一些防御系统。
不过,好消息是,虽然NB.1.8.1传染性增强,但目前没有证据表明它会导致更严重的疾病。香港卫生防护中心也表示,XDV相关变异株不会导致比之前的JN.1更严重的疾病。
从全球范围来看,世界卫生组织在2025年3月发布的新冠检测数据显示,新型冠状病毒流行变异株系以XEC为主。此外,变异株系LP.8.1流行率呈逐周上升趋势,2025年2月初流行率达13.9%。而在中国,XEC虽然有检出,但目前占比较低,只是呈逐周上升趋势。
有专家将中国比喻为病毒的"练功房",认为中国庞大的人口基数为病毒提供了巨大的"算力",让它能够快速进化出新的变种。就像两年前的XBB.1.9.2一样,当时它在全球竞争者中并不占优势,但硬是靠着中国这个"病毒大乐园"提供的"算力"点数养出了EG.5.1,最终称霸全球。这次的NB.1.8.1可能也在走类似的路线。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香港5月12日就通报了两起儿童严重新冠病毒感染病例,年龄分别为17个月和13岁,目前仍在住院治疗中,情况严重。这提醒我们,即使是新变种,对某些人群仍可能造成严重影响。
感染后症状有何不同?还会隔离吗?
那么,这波新冠感染的症状有什么特点呢?从医生和患者的反馈来看,症状差异比较大,主要表现为发热(有人烧到40度)、喉咙疼痛(俗称"刀片嗓")、心悸、恶心、呕吐等。与之前相比,传染性似乎没有那么强,不再是"一人感染全家遭殃"的情况。
一位医生在社交平台分享:"昨晚夜班,发热患者新冠检出率已经超出50%。关键是患者对新冠的态度,明明已经经历了一轮新冠,还是一副一无所知的面貌。"
有患者描述自己的感染经历:"5月11日感觉不舒服,像是要感冒。5月12日感冒症状明显,到了晚上鼻塞得不得了,基本没睡几个小时,同时感觉左手从无名指到小臂有一种奇怪的难受感觉,以前从来没有过。"这种症状组合在之前的几波疫情中并不常见,可能与新变种的特性有关。
还有一些患者报告了鬓角出现白发的情况,这在之前的感染中也较为罕见。虽然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科学证据证明这与新冠感染直接相关,但值得关注。
从临床观察来看,这次流行的变异株与以往的差异性不大,更多的是因为突变导致对免疫系统的逃逸,翻译过来就是会让以前阳过的人再阳一次。一位医学专家表示:"新冠并不是凭空多起来的,而是有迹可循的逐渐增加的。早在3月份,我就给大家做过预警。"
至于大家最关心的问题:这次还会隔离吗?答案是否定的。自从新冠被调整为"乙类乙管"后,已不再实施隔离措施。即使你检测为阳性,也不需要强制隔离,但建议居家休息,减少外出,避免传染他人。
而且疫苗接种,目前也没有新的全民接种计划。不过,对于65岁以上未全程接种疫苗的老人、慢性病患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免疫功能缺陷者、肥胖人群(BMI≥30)和晚期妊娠女性等高风险人群,建议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考虑接种疫苗,提高保护力。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国内已有多种新冠口服药可选,从治疗角度看,新冠已经从当初的"未知病毒"变成了我们生活中需要面对的"常见呼吸道疾病"之一。一位医生表示:"现在新冠跟前几年完全不可同日而语,除了毒株的毒性变弱之外,治疗的手段也比较丰富。当年推莲花清瘟,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西药相对缺乏,但是现在西药跟上之后,更有效地靶向新冠病毒,所以整体治疗的时间和效果都显著改善。实际上,新冠也就成了一个普通的感冒。"
不过,也有医生提出不同看法。一位北京的医生表示,他接触的几个医院的发热门诊明明白白告诉病人,医院不检测新冠,想检测需自己去检测。发烧了,门诊就检测血常规+C反应蛋白+甲流,患者自己要求的话可能再加个支原体,但很少见到医院主动要求测新冠的。这种情况可能导致实际感染率被低估。
此外,还有一种有趣的观点认为,过敏性鼻炎患者比较不容易感染新冠病毒。一位患者分享道:"我之前过敏性鼻炎比较严重,过敏季节不算,平时遇着灰尘多,喷嚏也是响亮得不行。每次大家感染的时候我常打喷嚏,管它微粒上有没有附着病毒,反正都给请出体外了,所以就不太容易感染。"虽然这种说法缺乏科学依据,但也反映了公众对新冠传播机制的各种理解。
总的来说,这波新冠流行虽然阳性率上升明显,但与三年前相比,我们已经有了更多的应对经验和治疗手段。只要做好个人防护,理性看待,不必过度恐慌。#新冠连续3周居门急诊流感样病例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