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湘、鄂、赣三省交界之处的幕阜山走入平原,沿途风景不俗,回头仰望,奇峰耸立,风光奇险,越过蜿蜒崎岖的谷道,群山环绕景色清幽的山间盆地,有一座黑瓦白墙的老屋,屋中最令人过目不忘的是,镌刻着一首诗:固教工部死,来伴大夫魂。流落同千古,风骚共一源。原来,这处正因诗圣杜甫的最后归宿地。



有史料记载,杜甫晚年漂泊湖湘,公元768年(唐大历五年)冬,杜甫携妻儿乘船离开四川到达岳阳,次年春到达长沙。湖南兵马史臧玠举兵造反。为逃避战火,杜甫半夜乘船顺湘江到达郴州的舅父家。船到达耒阳方田驿的时候,遇大水而不能前行,又掉转船头返回长沙。由于思乡心切,杜甫又从长沙孤舟入洞庭打算回家。途中因旧病复发,钱财用尽,只得溯汨罗江往昌江县投友求医,不幸病逝,葬于安定镇小田村天井湖,其子宗武、孙嗣业留下守墓,杜氏自此繁衍,一脉相传。因此地建有一座石桥,名安定桥,安定镇安定村因此得名。



诗圣杜甫在此地安息一千多年之后的新中国成立之际,安定这地方更是人文蔚起,据摆在这里的《平江将军传》第三卷记载:从这里走出了开国上将傅秋涛、中将邱创成,最著名的要算是开国少将吕展。之所以说他著名,是因为在建国之初,他担任过负责开国大典警卫任务的纠察总队总队长,后来又担任北京公安总队总指挥和公安局的第一副局长!要知道,这项工作他的直接上司是开国大将罗瑞卿,成为警卫中央、卫戍开国大典首都的功臣,那真是的不简单。



然而,就在距离平江安定一百多公里的华容县终南乡彭家桥村,也有文献资料记载开国少将吕展的故里是在这里,而且与平江安定的这位同名同姓,起初有人认为是名字重复的巧合,但一看履历,却是同一个人。那么吕展将军究竟是平江安定还是华容终南呢?不由得令人觉得扑朔迷离且耐人寻味,毕竟近些年来名人故里争夺战可谓如火如荼,导致重复建设层出不穷,前些日子诸葛亮故里争得不可开交,周瑜故里又方兴未艾,李白起了争执,朱熹故里再掀争抢,曹雪芹故里起了波澜,甚至是小说虚构人物西门庆、潘金莲的故里也起争端。但两个地方同时宣称一位开国少将的故里毕竟还是头一回。



当然,由于时隔不算长,开国少将吕展的故里之谜很快得以解开,即就是一个出生地,一个是成长地。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第一故乡和第二故乡的问题。

吕展,原名吕菊生,1919年10月10日出生在湖南华容终南乡彭家桥村,因正在菊花盛开的季节,故取名菊生,他家兄妹五人,排行老四。他的父亲名叫吕云湘,早年读书做官,曾经是一个响当当的活动家,曾经参与过反对袁世凯称帝、驱赶湖南都督汤美铭的活动,后来又留学日本,参加过同盟会,而且还担任过华容县八区(现终南南山一带)的区长,是当地的一名最高长官。这吕云湘有学问又是著名学府毕业,成为了地方上区长,自然是积累了不少的财富,当年家里拥有良田百亩,房屋若干,长工不少,是远近闻名的大地主。



吕云湘娶妻子杨氏,婚后生育三男二女五个孩子,在良好的家庭条件支持下,兄妹自幼接受先进进步的教育,特别是聪明好学的吕展成绩格外突出,就在这个时候,父亲吕云湘有一个本家好友叫吕继雄,是留日时的同学,也是个旧军官,在湘军中曾经担任过营长一级的职务,因膝下无子,执意要求将吕展过继给他做养子,瞧着朋友伤心得像个哭红了眼的熊,吕云湘做了个“甩掉家训”的主意,把自家12岁小儿子吕展送给了吕继雄,这样朋友就能继续有后代啦!



吕展过继后随继父过着南征北战、居无定所的日子,几经周折,后来定居平江县安定镇安定村。这个时候的吕展虽然家境富裕,本可享受优渥生活,却怀着一腔热血,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毅然踏上革命征程,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独特的印记。1936年10月,吕展瞒着继父参加红军,他最先投奔的是自己的同乡湖南醴陵北乡黄村人宋时轮的手下红28军当一名战士。



1936年4月14日,红28军军长刘志丹率部参加东征,率领部队东渡黄河进入晋西北地区,最初红28军连战连捷,进占中阳留誉以东的党家寨等地,向晋军重兵把守的三交镇发起攻击,威震晋西北,但随即他们遭到了敌人的疯狂反扑,三交镇是黄河天险的重要渡口,敌人在这里囤积了重兵,死命顽抗。激战中,红28军寡不敌众,损失惨重,刘志丹亲临前线指挥,不幸中弹牺牲,年仅33岁。刘志丹牺牲后,红28军的处境非常危险,连续一个多月的征战,部队减员严重,士气低落,在这关键时刻,宋时轮接过重担,被任命为红28军军长,他一边招兵一边训练扩大队伍,很好地完成了上级交办各项战斗任务。



吕展正是宋时轮扩大队伍时参红军的,随即跟着部队参加红军长征的最后一战山城堡战役,山城堡属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带的沟壑区,这里沟涧辐辏,梁峁起伏,北控羌胡,南辖关陕,历来为兵家要塞。山城堡的自然环境非常恶劣,山沟里的水又苦又涩,唯一的自然可饮用泉水取水极不方便,当地老百姓实际上靠窖水生活。红28军负责打击盐池方向的敌军,他亲眼目睹军长率敢死队反击突破阵地的敌军,创造了"人与阵地同在"的战场奇迹。他认为红军才是真正的英雄。这一战的胜利,正如领导人说的,开创了红军的新局面,参加过这次战役的吕展在后来的个人履历中也算是长征干部。



由于吕展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组织上安排他负责部队里的文书工作,1937年8月红军改编为八路军的时候,所部改编为120师716团的一个营,他继续担任营部文书,后来他一直扎根在这支英雄的抗日队伍中,先后又辗转到雁北支队、平西军分区,担任教导队队长、营副、参谋长,他的履历表上,军职称谓可以说是越来越响亮。这一阶段,由于吕展的杰出才能,得到了原120师副师长,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萧克的赏识。为他日后的军旅生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到了解放战争时期,吕展更是身居要职。从冀察军区参谋处处长到晋察冀军区第二纵队参谋处处长,从随营学校校长到石家庄警备旅旅长。这一连串的职务,无不彰显着组织对他能力的认可。



特别是在解放战争初期,吕展打得最出彩的是参与指挥山西怀东保卫战的正面防御作战。作为旅长的他率领四个团的兵力,面对敌人两个军,而且清一色的美式装备,我方却是抗战时期的落后装备,无论是人员和装备实力都极大差距,吕展深入前线坐镇指挥,亲自作战前动员报告:为了解放全中国,为了保卫我们的胜利成果,为了革命的最后胜利,我们要以百倍的决心和勇气,同敌人战斗到底,直到流尽我们的最后一滴血。”他鼓动性的动员报告让全军上下抱着必胜的信心。



在随后的战斗中,尽管敌人动用所有的飞机和火炮、坦克等全套美式装备,轮流向我军阵地轰炸,将我军阵地几乎炸为平地,我军的伤亡很大。吕展一直奔走于各个阵地之间,观察形势,布置任务,鼓舞士气,一刻也不闲着,我军将士在吕展的率领下,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英雄抗击敌人两个军的进攻,坚守14阵地昼夜,最后取得了歼灭敌人10000多人的胜利。吕展在总结会上说:“这次的胜利,属于全体指战员和战士们,我,吕展还有父老乡亲们,谢谢你们!” 此役之后,他的名气爆棚,其作战能力得到上级充分肯定。



1949年1月,北京迎来了解放,虽然是和平解放,但是,当时的北京非常混乱,老蒋留下了数不清的间谍特务,到处搞破坏。为了尽快肃清匪特,北京组建了纠察总队,吕展就是总队长。吕展深知安全对于北京的重要意义,一上任就立刻展开了行动,短短的几个月,就让北京恢复了正常的生活。由于他的突出贡献,在接下来的开国大典中,吕展担任开国大典的警卫工作,他丝毫不敢松懈,对各项安排都做了详细的检查,他的努力付出换来了和平的环境,为此他也深得各级首长的高度评价。他也因此被人称为警卫中央、卫戍首都的功臣,吕展用自己的能力,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一步一个脚印地实现了人生的跨越。



然而,吕展的人生之路开始发生重大的转折。第一是1955年全军大授军衔时,本来,按照他非三八式干部,而是红军长征干部的履历,抗战时期担任过副团级,解放战争时期师级,而且战争年代立下赫赫战功,特别是建国后担任公安系统指挥人员,他的军衔完全有可能授予少将,比如公安首长罗瑞卿为大将、副职为程世才、李天焕、欧阳毅中将,吴烈等为少将,而他只授予大校军衔(10年后才晋升为少将)。究其原因,吕展的父亲吕云湘,这名曾经是国民党的一个区长,逃去了台湾,而且全国土改过程中,他的家庭成分是地主。



在当时特定的时期,地、富、反、坏、右,就是地主、富农、反革命分子、坏分子、右派。统称为“五类分子”。当年,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被没收,并被贴上“剥削阶级”的标签,然后按照每家的人口数量分配这一政策旨在激发群众的社会建设热情,让老百姓直观感受到地主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欺压。一个剥削阶级,一个被剥削阶级,在没有更大的矛盾的情况下,他们之间的矛盾就是对抗性的,就是你死我活的,鉴于其对新生人民政权的影响,因此是属于打击的对象。



吕展的家庭情况报上去之后,授军衔自然受到影响。接下来更让他痛苦的是,他的二哥因被贴上“恶霸地主”的标签遭到镇压,家里只剩下一个名叫吕多生的亲妹妹。这位妹妹见家里遭受到这么多的变故,当时执意想去北京找当大官的哥哥,对这个家庭进行保护。谁知得知女儿要上北京找儿子的时候,吕展的母亲杨氏坚决不同意,她告诉女儿:再苦再难也要自己扛着,“你菊生哥现在日子好过了,我们也千万不要给他添麻烦,我把他过继出去了,很对不住他,如果和他联系,上级知道他有个地主婆妈妈,又是逃台分子的遗属,那还了得,决不能连累他们。”



就这样,身为开国将军的吕展一直没有跟家里人联系,更没有回过老家,与自己的亲生母亲和胞妹也没有任何联系,可以说是形同路人,亲情、受情在这个时候变得如此脆弱,说起这事的确令人流泪。



尽管吕展为了革命工作,与家里人划清界线,由于家庭成分等一些事情的叠加,接下来他还是蒙受不白之冤,1966年5月,时任公安部长的谢富治派出由44人组成的华北局、公安部联合工作组,进驻北京市公安局夺权,吕展等人被隔离审查,新上任的局长刘传新宣布他为所谓的“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并进行了不断地批斗。一次在体育馆的批斗大会上,他们几个搞过地下情报工作的老干部一再劝慰吕展:把心放宽,不要太当回事,造反派叫干什么就干什么,千万不能硬抗。



然而,军人出身的吕展没有听进去,脾气性格爆爆,据说和电影剧《亮剑》里的李云龙有几分相似,宁折不弯,说到不合的地方就强烈抗议。一直与造反派当面硬抗,结果被打得最狠,而且造反派都是往头上打,头部受到了重创,这次伤害带来的后果极其严重,在他的晚年,不仅失去了大部分的记忆。甚至连说话的能力都丧失了。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将军,最后只能在沉默中度过余生。

吕展平反昭雪后,最大的心愿是省亲,因病魔缠身,终未成行。1991年,在他妻子和子女们的努力下,他们去台湾把父亲吕湘云的遗骨送回故乡,与母亲杨氏合葬在华容县胜峰乡毛家巷的吕氏祖坟里。这一年,他们还安排了吕展唯一在世的亲人——幺妹吕多生,从老家来到北京。这对阔别60年的兄妹,终于得以重逢。虽然他蒙冤坐牢8年,被迫害致残,双目失明,半身不遂,但全家人笑得依然是那么的甜蜜。



1997年,开国少将吕展在北京走完了他78年的人生旅程。他的一生,既是个人传奇的写照,更是那个特殊年代的缩影。尤其是他身处高位时,自己的母亲怕儿子受到影响而不相认, 后人叹曰:可怜天下父母心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