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这10道非遗美食,不吃真的亏!”


荆楚之地,枕江带湖,素称“鱼米之乡”,饮食文化如江汉之水,源远而流长。

昔者楚宫盛宴,《楚辞·招魂》“胹鳖炮羔,有柘浆些”,可见荆人早善调和五味,以水鲜为宗。

唐宋以降,文人墨客多会于此,苏轼嗜食武昌鱼,

写下“长江绕郭知鱼美”,更令湖鲜声名远播。


荆楚饮食之妙,在顺时而食,应地而烹。

春撷香椿、蕨菜以尝鲜夏取莲蓬、菱角以解暑

秋捕肥蟹、湖鱼以贴膘冬煨排骨、藕汤以御寒

龙舟竞渡时,必制“龙头鱼丸”以祭江;

岁末团圆夜,吊锅烹山珍野味,围炉而坐,烟火蒸腾中尽是人间温情。


热干面起于市井,碱面掸油,芝麻酱香,一拌一吸间见荆人爽利;

沔阳三蒸承古法,鱼肉裹粉,竹笼蒸腾,得天地自然之味。

张居正回乡,乡亲以“千张肉”相赠,肥而不腻,遂成宴席名馔。

今之楚菜,融南北之长,既存古意,亦展新姿,正如浩浩长江,纳百川而不息。


天门蒸菜

这碗穿越4600年的烟火气,入选了国家级非遗名录

入选国务院礼宾菜单,接待外宾和国家重要客人。

新石器时代的陶甑里,石家河先民就懂得用蒸汽锁住食材鲜味,

到王莽年间起义军拿米粉拌野菜蒸出"匡凤菜"

再到东晋高僧支遁、唐代茶圣陆羽都为这口鲜点赞,历史比蒸笼里的热气还绵长。

如今粉蒸肉裹着米香,炮蒸鳝鱼端上桌还"滋滋"作响,

清蒸鱼透着荷叶香,滚烫的蒸汽里蒸的是天门人的实在与热络,

吃一口,连呼吸都带着江汉平原的暖意。


武汉热干面

2011年入选省级非遗。

这碗面藏着老武汉的江湖气——碱水面滚水掸熟,

过油摊凉,吃时在沸水里滚三滚,浇上用香油澥开的芝麻酱,

撒一把酸豆角萝卜丁,再淋上辣油醋汁。

传说三十年代汉口小贩李包碰翻油壶,

麻油浸面反倒催生出这爽利吃法,后来蔡林记用牛骨高汤调出秘制卤汁,让酱香更添醇厚。

清晨端着纸碗边走边拌,

芝麻香混着辣气直往鼻子里钻,嗦一口面,筋道得能在嘴里弹跳,

辣萝卜丁咯吱作响,浑身都透着舒坦。


老通城豆皮

武汉百年过早江湖的“活化石”,

以绿豆大米浆烙出薄如蝉翼的脆皮,

裹着油润糯米、鲜嫩肉丁与笋丁,在铁锅上煎得金黄焦香。

2011年入选湖北非遗。

咬破酥脆外皮时,糯米的绵软混着卤香在嘴里化开,

像咬住了老汉口的烟火气,热乎得能暖透晨光里的胃。


荆州鱼糕

2009年入选湖北省级非遗。

这道“吃鱼不见鱼”的宫廷美食,

传说舜帝妃子女英为病中的娥皇创制,后成楚宫头道菜,乾隆都曾夸它“可人百合糕”。

精选草鱼背脊肉剁成雪白鱼蓉,混入猪板油增香,

手工搅打至起胶,蒸笼里铺成玉璧状,抹蛋黄再蒸出金边,

咬一口鲜嫩弹滑,鱼香混着肉香在舌尖化开,

连刺都剔得干干净净,老人孩子都能放心吃。

如今非遗传承人改良配方,肥膘剁细融入鱼肉,

口感更清润,煎蒸煮涮皆宜,堪称荆州人待客的体面与乡愁。


钟祥蟠龙菜

湖北钟祥的“压桌菜”2011年入选湖北非遗。

这菜和嘉靖皇帝登基有关,

当年他急着进京抢皇位,厨师詹多把肉馅裹进蛋皮蒸成条,

切成薄片摆成龙形,既藏了肉又方便路上吃。

朱厚熜一尝,肥肉不腻、瘦肉不柴,直接赐名“蟠龙菜”。

如今钟祥人过年、办酒席必上这道菜,蒸着吃软糯,煎着吃酥香,配米醋解腻

夹一筷子满嘴油润,活像真龙在嘴里腾云驾雾!


孝感麻糖

湖北非遗美食界的“白月光”,

用孝感城南八埠口的糯米、芝麻和龙吐水熬的糖,

手工拉扯出梳子形状,薄如蝉翼还带着桂花香。

传说宋太祖吃了一口就封它当贡品,后来连毛主席都夸过“味道不错”。

2013年这手艺成了省级非遗,现在吃到的每片麻糖,

都藏着六百年的匠心,甜而不腻,酥到掉渣,配着米酒吃更绝!


云梦鱼面

湖北云梦县传承百年的非遗美食,

以鲜鱼(青鲤草鱼为佳)剔骨绞泥,和进面粉玉米粉,经揉擀蒸切晒等十道工序制成。

这碗面细若银丝,白如凝脂

沸水中翻滚时鱼香袅袅,入口鲜而不腥,

柔韧中带着粮食的甘甜,难怪被老饕们唤作“长寿面”。

道光年间偶然诞生的美味,竟在1915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上与茅台同获金奖,

更被楚昭王封为“御面”,连李白都为它写下“云窥梦泽月宫游”的诗句。


武穴酥糖

2009年列入省级非遗名录。

这口酥脆源自明代孝子董某为母研制的“止咳方”,

芝麻、桂花和麦芽糖调出药食同源的温情。

如今它仍坚持古法:芝麻炒至金黄碾粉,

与桂花、饴糖层层叠压,咬下去先是桂花香扑鼻,接着是芝麻碎在舌尖化开的绵密,

最后留下一丝麦芽糖的清甜,配茶吃三块都不腻。


黄州鱼圆子

湖北黄冈的舌尖非遗,2024年刚入选黄州区第八批非遗名录。

这道雪白如玉的鱼丸,藏着黄州人千年的生存智慧,

传说古时用鱼圆子“喂饱”年兽保平安,如今成了团圆宴的C位。

本地鲜活白鲢,去皮去刺捶打成泥,

加葱姜水顺时针搅上劲,挤成珍珠丸子温水定型,咬开竟能弹牙如波,鲜得眉毛掉进汤里。

非遗传承人说:“手打鱼丸的劲道,是机器复刻不了的烟火气。”


东坡饼

湖北黄冈,2016年入选省级非遗。

这千层酥脆的金色小饼藏着苏东坡的烟火故事。

北宋他被贬黄州时,西山灵泉寺僧人用菩萨泉水合面炸饼相待,

饼体透亮如象牙雕,咬下酥脆化渣,清甜不腻

老和尚说这泉水自带甘甜,无需香料便满口生香,东坡尝后挥毫题字,饼从此得名。

如今这非遗手艺仍用古法揉面拉丝,

炸得金黄酥松,配壶清茶,仿佛能嚼到千年前的江风与墨香。


荆楚的烟火气,从新石器的陶甑蒸腾至今,化作你手中的一碗热干面、一筷鱼糕、一片酥糖

非遗美食是舌尖的活历史——天门蒸菜裹着4600年的蒸汽,

东坡饼里还藏着黄州的月光。

此刻初夏午后,若漫步江汉街头,是否会为豆皮的焦香驻足?

又或想咬一口蟠龙菜,尝尝“真龙天子”的急智?

不妨挑个周末,南下嗦一碗鱼面

让楚地的鲜与甜,替你解开对“神秘”的执念。

你最想先尝哪一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