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


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 胡志超摄(影像中国)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基本陈列“古代中国”明清时期的展厅里,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展柜前时常会排起参观长龙,许多观众特意带着新购买的凤冠周边文创产品前来打卡,在凤冠前留下穿越时空的合影。

20世纪50年代,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南麓,明朝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朱翊钧与两位皇后的定陵地宫,经过两年两个月的考古发掘,共出土文物2648件,其中包括4顶皇后凤冠。根据棺椁方位与随葬器物的空间关系,帝棺居中,孝端后棺位于北侧,孝靖后棺置于南侧,皇后随葬器物箱分别置于各后棺旁。九龙九凤冠与六龙三凤冠属于孝端皇后,而十二龙九凤冠、三龙二凤冠则属于孝靖皇后。目前,孝端皇后的九龙九凤冠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孝靖皇后的三龙二凤冠藏于故宫博物院,另外两件凤冠均藏于明十三陵博物馆。

国博收藏的这件明孝端皇后九龙九凤冠,通高48.5厘米,径23.7厘米,其上共镶嵌宝石115块,穿缀珍珠4414颗,装饰翠云44片及若干组以宝石为中心的珍珠花钿,总重量达2320克,堪称将花丝之精微、镶嵌之繁复、点翠之瑰丽熔铸一体的艺术杰作。

凤冠是皇后接受册封、谒庙、参加朝会时的礼冠。这件凤冠正是明代万历时期皇后冠服规制的体现,将皇权象征与女性柔美完美融合。凤冠内胎以漆竹为骨,外覆丝帛为肌,冠顶九条花丝金龙昂首盘踞,口衔宝石珠滴自翠云间腾跃而出。冠身中部九只点翠凤凰振翅而栖,正面八只,背面一只,皆衔珠滴翱翔。冠底圈口嵌满宝石珠花,后侧六扇博鬓,每扇鬓上皆饰两条金龙,点缀三颗宝石,边垂珍珠串链。

凤冠上的九条金龙采用的是金花丝工艺。所谓“花丝”,即指将金、银抽成细若发丝的金属丝,再以掐、填、堆、垒、织、编、攒、焊等传统技法将金银塑造为各种灵动造型的工艺。这种工艺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金银细工如错金银、掐丝镶嵌工艺在战国时期已较为成熟,匠人将金银丝片捶入青铜器凹槽,打磨出云纹水波般的平滑纹饰。

及至两汉,金银丝加工工艺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从魏晋到宋元,花丝工艺日趋精微。到明代,花丝工艺在皇家工坊的倾力参与下臻至化境。明定陵出土的万历帝金翼善冠、皇后凤冠等,都是金花丝工艺的巅峰之作。

点翠工艺是将金、银、铜等片状材料按花形制作成底托,表面装饰翠鸟羽毛的一种传统工艺。翠羽特有的虹彩光泽,能随光线幻变出如碧波潋滟般的蓝绿色彩,自古为贵族视若珍宝。“点翠”一词在明代出现,但我国饰翠传统可溯源至战国时期,及至宋元之时此风益盛,时人谓之“铺翠”。至明清,点翠工艺更是使用在挂屏、器皿等日常陈设之上。而明定陵出土的凤冠堪称集大成者,通冠遍饰翠羽,工匠巧思如织锦,在方寸冠冕间将天地灵秀尽数收揽。

穿越400余年的时空,当灯光掠过展柜中凤冠的金龙花丝,翠凤尾羽便在光影中流转出虹彩,不仅折射着匠人的极致追求,更诉说着古人对天地造化的艺术诠释。当年轻人举起凤冠文创在珠帘翠羽前打卡留念,金龙蜿蜒、翠凤展翅,流转其间的是古代匠人的匠心独运,更是当代青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诗意传承。

(作者单位:中国国家博物馆,本报记者王珏采访整理)

《 人民日报 》( 2025年05月17日 07 版)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