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硝烟弥漫的乌克兰大地上,有一支特殊的队伍备受关注。考古学家马克斯・莱瓦达带领着仅三人的行动小组,化身文化遗产的 “暗夜卫士”。他们没有探险电影里的经典装备,却以专业与执着,日夜与黑市文物掠夺者展开激烈交锋,守护着乌克兰珍贵的古代遗物、被劫掠的艺术品和收藏珍宝。
莱瓦达的团队堪称乌克兰文物保护领域的 “独苗”,是该国唯一长期追踪文物走私的专业力量。他们如同网络上的 “文化巡警”,全天候监视全球在线拍卖平台,从罗马别针到哥萨克马刀,无数被盗文物在他们的努力下物归原主。自 2022 年以来,团队已成功追回超 15500 件文物,发起 130 起刑事诉讼,这些成果还被陈列在博物馆展览,成为乌克兰守护文化遗产的有力证明。
作为乌克兰国家历史博物馆 “遗产监测小组” 负责人,莱瓦达和他的成员们承受着超乎想象的工作强度。“这绝非一份普通的全职工作,一旦投身其中,你就得做好舍弃其他生活的准备。” 莱瓦达坦言,“我们日夜无休,通宵监控拍卖,不仅要追踪卖家,还得锁定买家,没有周末,时刻紧盯着可疑线索。”
在莱瓦达加入之前,乌克兰的文物保护几乎处于停滞状态。当时,人们更多是抱怨法律不完善,却鲜少付诸行动。毕竟,警察缺乏专业的考古知识,难以分辨普通金属物件与珍贵古董的区别。而莱瓦达凭借专业素养,填补了这一关键空白,推动了文物保护执法行动的开展。
然而,文物非法挖掘在乌克兰本就是长期存在的问题,俄乌冲突的爆发更是让情况雪上加霜。有组织的中间商为牟利,利用乌克兰的地理位置,将文物源源不断地运往西方的私人收藏或灰色艺术品市场。面对如此庞大的规模,三人团队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只能采取策略,优先关注整批高价值的文物藏匿点,依据乌克兰刑法第 193 条发起诉讼。
有趣的是,执法部门对文物案件态度的转变,很大程度上源于公众舆论的影响。比起查获贿赂现金,展示独特的考古文物更能吸引媒体关注,这使得警方处理文物案件的效率大幅提升,过去数月才能解决的案件,如今有时三天内就能完成。
与此同时,乌克兰还面临着外部压力。2025 年 6 月 28 日起,欧盟《文化商品进口条例》将全面生效,对文物进口提出严格要求。作为欧盟候选国,乌克兰急需调整国内法律和实践与之接轨,目前相关修订草案已进入议会审议阶段,未来甚至可能成立专门的调查机构。
莱瓦达团队的成功,得益于学术研究、公众参与和多部门合作的紧密结合。他们提交的投诉能直达总检察长办公室,调配执法力量,博物馆专家也无偿协助调查。博物馆还通过举办展览,向公众普及文物知识和法律责任,增强民众保护意识。
尽管成果显著,但乌克兰的文物保护工作仍面临诸多困境,资金短缺就是一大难题,有时甚至需要依靠捐赠赎回来不及拦截的珍贵文物。在积极守护文物的同时,乌克兰在历史态度上却出现了耐人寻味的矛盾。比如对胜利日的修改,以及对苏联历史的选择性遗忘。这种行为与他们全力保护文物的姿态形成鲜明对比,让人不禁思考,一个国家在努力捍卫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却对历史记忆进行筛选和重塑,这真的有助于构建完整的国家文化认同吗?
乌克兰在文物保护上的努力值得肯定,其模式也为其他国家提供了借鉴。但在历史态度上的矛盾做法,可能会对其文化根基和国际形象产生潜在影响。接下来,乌克兰立法者和欧盟官员需要共同努力,不仅要在文物保护上持续发力,更要正视历史,避免在文化建设的道路上陷入自我矛盾的困境。因为一旦历史记忆被扭曲,即使成功守护了文物,也难以真正留住一个国家的文化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