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于除传内陆贸易,今人对海上丝绸之路始终知之甚少。这可能是因为中国的历史记载脉络,往往采用远离大洋的华北视角。以至于很少有人注意到,红海-阿拉伯半岛-印度西部的众多港湾,孕育过丝毫不输农本帝国的天量财富。

作为始作俑者,埃及的托勒密王朝曾花费大量力气,终于为自己和后人开拓出这片黄金水域......

法老的懵懂



今人复刻的苏美尔芦苇船

早在人类文明起源阶段,位于两河下游的苏美尔人就毗邻波斯湾。因此有很多证据表明,他们已经同东方的印度河流域有跨海交流。

此后,古埃及人开始从位于索马里附近的口岸采购香料。因为宗教仪式至关重要,他们不得不通过非洲中间商转手,每次花费都非常高昂。于是到新王国时代,曾有法老派舰队沿红海南下,号称寻觅到被称为“Punt”的香料群岛。



大部分古埃及船只 都是先走尼罗河南下

公元前15世纪,女法老哈特谢普苏特更进一步,下令在红海边上建立港口。随后派出五艘排桨战舰,可能向东到达过亚丁湾附近,并带回乳香等重要产品。

不过,后世对古埃及的南下探索还了解不多,更没有证据表明他们有探索印度等东方水域的冲动。



祭祀需要 让古埃及必须大量进口香料

大流士的野望



鼎盛时期的波斯帝国 曾同时占据埃及与印度

公元前6世纪,波斯的万王之王冈比西斯统治埃及,他的继任者大流士一世则将地盘开辟到印度河流域。特别是来自印度的金沙,大大充实了帝国府库。按照希罗多德的说法,其份额可占王室收入的1/3。

此外,波斯人注意到,印度居然和埃及一样有鳄鱼出没。于是认定两条河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甚至有可能完全相通。于是,大流士下令打造舰队,雇佣希腊水手替自己开拓航线。



印度河流域的鳄鱼

由于不熟悉地形和风向,这些人花费几个月时间才航至伊朗南部。不知道是雇佣到当地向导,还是运气使然,最终沿阿拉伯半岛进入红海。最后的确有成功摸到埃及,距出发时已过去30个月。

不久,波斯人便在埃及大兴土木,疏通曾被法老中途放弃的运河项目。至此,来自地中海的商船,首次在理论上具备前往印度的可能性。



波斯的运河工程 是海上丝绸之路开拓的前奏

亚历山大的遗产



亚历山大从印度返回时 选择走沿海路线

公元前4世纪,欧洲东南部的马其顿异军突起。在大名鼎鼎的亚历山大时期,他们一举攻灭波斯帝国,成为埃及与印度河流域的共主。

从前线返回巴比伦途中,亚历山大破天荒的选择海陆并进。于是,一支舰队从今日的卡拉奇附近开拔,沿着阿拉伯海向西航行至波斯湾,并要到今日的科威特境内建造超大港口。



亚历山大的选择 让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条件成熟

公元前323年,马其顿帝国在大帝去世后被几大军头瓜分。其中,托勒密控制着尼罗河流域和部分黎凡特区域,亚洲的大部分领土归属于塞琉古。双方都意识到需要大象加强军队实力,不过只有后者的领土能和印度接壤。

正因如此,塞琉古获得“大象队长”称谓,而海军实力较强的托勒密王室则获得了“舰队司令”外号。



希腊化时代的军队 都喜欢用大象增强实力

一切都为大象



希腊化时代的各势力范围划分

托勒密二世时期,依仗埃及丰厚的财富底蕴,埃及建立起希腊化世界的最强大海军。奈何装备战象的念头却愈演愈烈。虽然,非洲西北部在阿特拉斯山脉有大象活动,但通往此地的道路属于迦太基,贸然交恶并不明智。

于是,新一代法老改派遣舰队沿红海南下,寻找非洲象的其他栖息地。甚至专门在红海建造口阿--尔西诺伊,其遗址就在今天的苏伊士附近。



古典马赛克壁画上的战象

最终,希腊水手如愿以偿地在亚丁湾附近捉到大象。他们使用一种新式的大型运输船归来,也算在无意中开历史之先河。

当然,运输这种庞然大物实属不易,每天仅补充用水就是一笔沉重负担。托勒密王朝便在红海附近建造一系列哨所和堡垒,充当捕猎运输队的短驳中转站。而且运输要尽可能在晚上行动,躲避可怕的热带骄阳,借机减少水分流失。



托勒密埃及的每一次战象运输都消耗巨大

在西奈半岛登陆后,大象运输工作依然相当沉重。这片沙漠环绕的哨所墙上,留下过很多有趣涂鸦。要么是临摹货物形象,又或是各种用希腊语写成的祈祷词。

其中有个叫索彭的士兵,不仅在墙上刻下保佑语句,还自嘲是一名“印度人”。原因无他,就是自己像一名驯象师那样看管着庞然大物。



参加托勒密阅兵式上的大象

无论如何,当运输队抵达波斯人留下的运河,总会感到轻松一些。他们将搭乘尼罗河上的运输船,沿着古老航道北上,最终落脚于都城亚历山大港。

等到宿敌塞琉古帝国衰落,势力范围逐渐从印度河流域退出,自然就难以获得亚洲象作补充。于是,埃及方面也渐渐停止对亚丁湾附近大象捕捉。



托勒密王朝的红海沿岸港口分布

香料贸易更重要



托勒密二世时代 埃及的国力达到顶峰

不过,托勒密王朝仍然维持着和索马里的香料贸易。更有甚者,利润丰厚的商业投资活动,会引来外国人参与。

公元前2世纪的莎草纸记载:几个来自意大利和法国的商人,从一个“银行家"手中借款,专为参与红海香料贸易。



香料贸易 无疑是海上丝路开通的重要动力

此外,香料贸易的巨额收入,还会引来海盗惦记。例如居住在西奈以东的纳巴泰阿拉伯人,就时不时袭击埃及商队。为此,托勒密王朝必须在红海部署小型舰队,给过往商船提供护卫。

与此同时,托勒密与塞琉古两大帝国正濒临崩溃,致使刚刚开通的海路也趋于断绝。埃及人虽致力于寻找战象和香料。但没有将拓展范围延伸至大洋深处。他们的叙利亚对手,更没有探索通往红海的动力和条件。



希腊罗马时代 纳巴泰阿拉伯人经常劫掠商队

元前118年,红海巡逻舰队获得意外发现。那是1艘造型奇怪的遇难船只,以及唯一活下来的幸存者。此人被带到托勒密八世面前,并在亚历山大港学会希腊语。根据其描述,他就来自希腊古书上那个“遍地黄金”、“富得流油”的印度。

托勒密法老大喜过望,总算找到能领航到印度的人选。故而派遣一个叫做欧多克索斯的希腊水手组织船只,探索去往次大陆的新航路。



托勒密王朝 最终开启去往印度之路

正是这个印度人,让希腊水手了解到阿拉伯海两端的月相,也包括季风和潮汐等知识。欧多克索斯不仅航行至印度,还和当地统治者交换礼物。更为重要的是,他看到无数西方人梦寐以求的香料和奇珍异宝,连接印度洋两端的航路终于形成!

然而,希腊化时代的商船只有原始方帆,难以做到逆风前进。如果等来西南季风吹来,那么只要1-2个星期就可以横渡印度洋。返航则比较辛苦,经常要等到第二年的相反季风吹起。但在巨大的商业利润面前,这点困难绝非不可逾越的问题。



古典时代的印度洋航线和港口分布

随着时间的发展,这条成熟航行日益繁荣。即便托勒密王朝灭亡,取而代之的罗马人和阿拉伯人都会持续去往东方。另有埃塞俄比亚和波斯参合进来,形成复杂却生机勃勃的激烈竞争。

值得一提是,这些西方采购者从未满足于止步印度。他们不断向未知领域摸索,只用几个世纪时间,就完成对锡兰岛、马来半岛和越南水域的初步认知。最终航行到广州,乃至更北方港湾和海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