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9 年,蒙古大汗蒙哥于钓鱼城下殒命。
这位曾经驰骋欧亚大陆的征服者,未曾料到一座貌不惊人的南宋山城,竟会成为自己的终焉之所。
钓鱼城这座南宋山城,凭借独特的地理条件、坚固的防御工事以及城中军民顽强的抵抗意志,成功抵御蒙古大军的进攻。
更没人料到,蒙哥的死竟让蒙古帝国的扩张脚步戛然而止,甚至改变了半个世界的格局。
这一切,都要从那场持续数月的攻防战说起。
自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其子孙秉承“长生天”使命,将帝国疆域从漠北草原拓展至欧亚大陆。
蒙哥汗作为成吉思汗嫡孙,自窝阔台系手中接过汗位后延续扩张锋芒,蒙古铁骑所到之处,皆俯首称臣。
1258年,蒙哥亲率大军入蜀,意图沿长江顺流而下直取临安。
此时的蒙古帝国已占据欧亚大陆的大部分区域。
在蒙哥看来,南宋的抵抗不过是螳臂当车,钓鱼城这样的弹丸之地更不可能阻挡帝国的铁蹄。
南宋理宗年间,余玠以钓鱼山为核心建造了“山城防御体系”,期间军民依据山势开展大规模工程建设。
钓鱼山从一座孤山转变为控扼三江的军事要塞,在南宋的军事防御布局中占据着极为关键的地位。
当蒙哥的先锋部队兵临城下时,映入眼帘的是高达数丈的红砂岩石壁。
钓鱼城防御体系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内外城墙相互独立,即便攻入某一区域也无法掌控全城。
更重要的是,守将王坚带领军民开展屯田,在城内开辟农田、修建鱼塘,为钓鱼城奠定了长期坚守的物资根基。
蒙哥原本以为这座孤城会在短时间内投降,却没成想遇到难啃的硬骨头。
蒙古军的第一波攻势撞在奇胜门,云梯刚搭上城头,城上就突然泼下沸腾桐油。
攀爬的士兵瞬间成了火人,连人带梯栽进护城壕。
转攻镇西门时投石机抛出巨石撞上城墙,将蒙古人引以为傲的“襄阳砲”力道卸去大半。
更棘手的是,蒙古战马在湿热气候中蹄甲溃烂,成批倒毙,士兵中暑者每日过百,痢疾让众人苦不堪言。
蒙哥站在中军帐外,每天看见清晨运出的裹着白羊毛毡的尸体都比前一天多了一倍,却无可奈何。
宋军防御很严密,蒙古敢死队往半山腰攀爬时檑木滚石不断滚落下来。
夜晚,嘉陵江下游漂来载着粮袋的木筏顺着水道进了城。
宋军还把鲜鱼和蒸饼抛过城墙,附上书信说“城内粮食充足,再守十年也没问题”。
蒙军想了不少办法,但都没有奏效。
先锋汪德臣夜袭护国门失败好不容易逃脱,在城东搭了座望楼想看看城里情况,楼刚建好就被宋军的砲石击中,士兵都被压死了。
最终,这位不可一世的蒙古大汗最终倒在了钓鱼城下,临终前留下遗诏:
“我之婴疾,为此城也。”
而他的死讯让所有人都无比震惊,庞大的蒙古帝国就此方寸大乱、陷入分裂,再也未能恢复成吉思汗时代的统一盛世。
而钓鱼城的故事并未结束,王坚虽在1264年遭贾似道排挤被贬,但钓鱼城军民在张珏、王立等人的带领下继续坚守。
南宋灭亡后,钓鱼城因孤立无援不得不开城投降,三十位守将在献城当晚集体自刎,用生命诠释了对南宋的忠诚。
钓鱼城之战的意义远超普通战事,蒙古铁骑纵横欧亚大陆,然而却在面积仅 2.5 平方公里的钓鱼城受挫。
钓鱼城宛如一座不朽的丰碑,昭告着真正难以逾越的并非山川地理的险阻,而是人心凝聚而成的坚定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