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闰六月来了,三伏天要跟着变?农历“十九年七闰”,今年六月后没“中气”,就多了个闰六月。
老辈人常说“一年两六月,三伏不见天”,这话到底藏着啥门道?
2017年闰六月时,华北三伏天少了50小时日照,气温低了1.2℃。
今年闰六月在公历7-8月,正好和三伏天“撞期”,天气要出啥幺蛾子?
有人说“不见天”是热得不敢出门,烈日把人逼得躲屋里。还有人觉得是雨水多,阴沉沉的天让人见不着太阳,浑身黏糊糊。
国家气候中心说,闰月可能搅乱大气环流,南北天气会“不一样”。
北方说不定迎来极端高温,京津冀地表温度或冲上60℃,那可咋干活?南方呢,副高要是偏南,雨带滞留,梅雨延长,庄稼会不会泡水里?安丘的老乡都知道,2017年阴雨让玉米减产15%,今年可别重蹈覆辙。
农谚虽有道理,可气候变暖了,老说法还准不准?得打个问号。现代气象能提前测报,安丘都开始加密观测了,卫星盯着土壤墒情呢。
闰六月让夏季多了30天,作物生长周期变了,咱农民得跟着调法子。
“顺天时,量地利”,老祖宗的话没错,可咱也得会用新科技。河北那边有句农谚“闰六月,暑气迁”,说的就是热天位置会挪窝。
南方可能湿热“桑拿天”,北方干热烤得慌,不同地方要防不同灾。厄尔尼诺刚退,太平洋水温异常,三伏天降雨怕是要更极端。
华北部分地区雨水或偏多30%,涝了咋办?
排水设施得提前整好。
玉米套种矮豆角,安丘农民用这法子遮阴保墒,应对高温有点用。
闰月习俗里的“丰收馍”,是咱对风调雨顺的盼头,图个心里踏实。可光盼着不行,还得看天气预报,该浇水浇水,该排水排水。
有人担心闰六月影响收成,“粮仓瘦”的说法让人心里发紧。但科学防灾跟上,提前准备,咱也能把损失降到最低。这“三伏不见天”,到底是热还是雨,还得看大气环流咋折腾。
每个地方情况不同,老乡们得多留意本地气象通知,别误了农时。
闰月是历法奇观,也提醒咱自然规律得敬畏,气候变化得重视。从老祖宗的农谚到现在的卫星监测,都是为了和天气“处好关系”。
今年三伏天注定不一般,您那边往年闰月有啥特别天气?多关注当地气象预报,提前做好应对,才能心里不慌。
天气多变,但咱有经验加科技,总能找到办法应对。记住“人勤地不懒”,多操心多准备,丰收就有盼头。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天气以当地气象部门预报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