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热和现在的热,就像两种完全不同的体验。那时候,马路上没有那么多车辆和发动机的热量,到处都是绿树成荫,清新自然。

那时的城市没有那么多高楼大厦,热岛效应也不明显。那个时代,每天几乎都会有雷阵雨,晚上只需要一个小吊扇就能带来凉爽的睡眠。

但现在,长时间的干旱和炎热天气让空调成为生活的必需品,没有它仿佛就是生病。



在那个时代,我们的乡村生活充满了自然的馈赠。没有现代化的砖房,土房和木房成为了我们的居所。夜晚,门口的凉风清爽宜人,人们在露天场地、路边安静地入睡,享受着大自然的恩赐。

没有空调的年代,我们都是在星空下聊天,看着夜晚的美景,享受着微风的吹拂,然后在凉快的夜晚安然入眠。我们曾经睡在平房的屋顶,听着夜色中的虫鸣,看着满天繁星,感受着岁月的流转。

三伏天的前半夜,我们会聚集在村头路边,聊天、笑声不断,分享着生活的点滴。到了后半夜,凉风习习,我们开始在路边躺下,享受这份宁静和安逸。

奇怪的是,水泥地的热度让人无法入睡,但是干硬的黄土地却温度适中,成为我们理想的睡眠之地。 虽然现在我们的生活条件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们仍然怀念那个纯真、自然的时代,怀念那份宁静、和谐的生活。



当年的地面,大部分都是松软的土地和红砖铺成的路,土地散热迅速,雨后空气清新,四溢着泥土的香气,有时还能看到彩虹。

河流小溪密布,那真是个无忧无虑,自由自在的时代,令人怀念不已。



旧日炎夏无空调,手持蒲扇度长空。毛笔挥毫写打油,"扇凉风,夏不冬。借扇请在八月中"。烟熏墨迹留诗句,缕空黑白显文艺。

当时觉得美且雅,如今回味心依旧。



60-70年代,夜晚的美景让我们沉醉,那段时光,每个人都在享受生活,而现在的生活,让我们疲惫不堪。那个时候,我们从未用过电扇,就光着膀子穿着短裤睡觉,路边摆满了纳凉的人,手拿着大蒲扇驱赶着蚊虫,尽管屋里像蒸笼一样,但那也是一种美好的条件。

我们在太阳下山时,提几桶水到楼顶泼洒,晚上睡觉就很凉快,甚至有人会把蚊帐搭在屋顶上睡觉,睡到半夜下雨了,人们就会大喊着卷起蚊帐凉席往家跑,还有的扛着躺椅跑。

虽然那时候生活条件简陋,但是我们却感到非常幸福。



过去的年代,每家每户门前都种有高大的树木,如杨树、梧桐树和槐树,这些都是做家具的好材料。这些树木枝繁叶茂,遮天蔽日,房子的屋顶则是由杆草编织而成,既厚实又结实,而墙壁则是用土坯建造的,既能抵挡阳光的照射,也能抵御寒冷的侵袭,真正做到了冬暖夏凉。



在那个充满温情的年代,家家户户围坐在门口乘凉,大人们给小孩讲述故事,猜谜语,一片欢声笑语,没有压力。而现在,每个人都把自己关在房子里,邻里之间的友情逐渐消失,有的甚至住了多年还互不认识,见面都只是匆匆打个招呼。



七十年代的夏天,没有电扇只有蒲扇,没有摩托车、冰箱和空调,但这就是那个时代的避暑方式。家中的电器只有电灯,没有电器散发的热量。

相比之下,那个时代的人更能吃苦,没有现在人的娇贵。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夏天,没有现代的制冷工具,人们常常使用扇子、蒲扇和芭蕉扇来驱赶热气。晚上,他们会在户外的队场上睡觉,如果下雨,就搬回家中,铺上竹床阵。

竹床不够时,他们会把两个长凳子上面铺上铺板,躺在上面可以看到满天星斗。大人们一边聊天,一边给小孩扇芭蕉扇。

有时候,半夜下雨,就像一道命令,大家都立刻往家跑,搬竹床、拿板凳和背铺板,原本拥挤的街道顿时变得空旷起来。





在室外搭起一张竹凉席,享受露宿的乐趣,比闷在屋里舒服多了。通常在半夜等天气凉爽些再进屋,白天男孩则喜欢泡在池塘里消暑。

上半夜炎热难耐,下半夜则需要盖上床单。或者把竹床用水打湿,挂上蚊帐,里面放一把扇子,也是上半夜汗水淋漓,下半夜盖上被单,感觉以前晚上没有现在这么热!

那时睡前,大人们会用水把竹床和凉席抹湿凉后再让孩子入睡,把竹床放在巷口有穿堂风的地方。热得不行时,大人们会用扇子一边给孩子扇风,一边聊天,直到下半夜凉快才入睡。

这就是旧时的回忆。



尽管现代玩具种类繁多,但它们都无法取代六、七十年代那些土生土长的游戏。现在的小孩只能独自在家玩耍,而当年的他们放学后,大家会聚在一起,玩得既开心又有伙伴。

现在的夏天,白天没有知了的叫声,树上也找不到可以抓螳螂的地方,晚上也没有了青蛙的声音,天空中再也看不到银河和星星。

虽然现在的生活条件更好了,但是人们对于孩提时代的美好回忆,却让人不禁怀念起来。



在六、七十年代的三伏天,农村人勤劳地编织凉席和芭蕉扇。孩子们跑到河边戏水,还有黄鳝、泥鳅、蚯蚓等可口的食材等待着被采摘。

那时我们会在水牛前头犁地,捡泥鳅、黄鳝和蚯蚓,家人会将这些食材红烧。我们还会坐着浴盆捞菱角,有时还会被牛虻叮咬,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游泳到对岸偷吃西红柿和黄瓜。

这些都是我们难忘的童年记忆。



那时候我还小,记忆中每个夏日的夜晚,总会痴迷于爷爷的竹椅时光,爷爷一边摇着蒲扇讲故事,一边望着繁星,我静静地听着,沉浸在故事的海洋中。

那时,一切都那么老旧,树木沧桑,河流静谧,墙壁斑驳,房子古老,仿佛每一处都铭刻着时间的印记,经过岁月的洗礼,显得更加深沉而有味道。

一棵老柳树见证了无数代人的成长,一条蜿蜒的小道记录了无数人的足迹,一座老房子承载了数代人的欢笑和泪水,墙壁上长满了风吹雨打后的野草,墙壁凹凸不平,墙根长满了绿苔,那弯曲的河道,如同家乡人的母亲,冬冰夏水,陪伴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那时候,我们叫做‘农忙假’。那个时候,每个人都在烈日下挑着稻谷,虽然辛苦,但是我们都觉得值得。夏天的时候,我们会在田埂旁捉泥鳅,然后晒干留着以后慢慢吃。

那个时候,我们住在草房子里,没有空调和电风扇,但是我们依然很快乐。晚上,我们会把凉床子放在外面,数着天上的星星,享受那种宁静和平和。”



虽然我没有经历过莫言笔下的艰难困苦,也没有像小岗村人那样懒散无为,但我深深地体验到了农村生活的辛勤劳作。

那时候,我和哥哥们一起用铁锨翻地,老人们则用木锤将土块打碎。夏天收割、秋天收场,都是由男人们承担,他们摊场、翻场、扬场、上垛,我也曾跟在他们身后,帮助拉石滚碾场。

每天晚上,我都和爷爷们一起看守稻谷。当有人问我为什么不用抽水机浇地时,我想起了那个时候,我们村直到六十年代后期才分到一台大拖拉机,当时国家的钱和技术资源都集中在发展工业科技和军队上,对农村和农民的关注度还不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