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江南小镇,空气里带着水汽和麦香。可在温岭大溪,每年农历四月廿三,空气中还会多出一股热闹的人情味。这一天,是有名的“接尚书”庙会。清晨,村头巷口张灯结彩,街心广场锣鼓喧天。从大人到小孩,都为这天认真地准备。一场“接尚书”的庙会,不只是传统,更是大溪人一年一度的精神大餐。“世代为大溪人,年年迎尚书”成了古老潜台词,从庙门飘进每个人心底。你可曾想过,为何一位北宋老尚书,能让几条村同气连枝,千年里薪火不断?


在别的地方,这一天也许普通得像街角的油条摊,但在大溪,它是绕不开的乡愁滋味,是街头巷尾歌舞交错的响亮节奏。风雨无阻,庙会的烟火与越剧的锣鼓,装点了这里的记忆。不知你小时候是否也曾骑在父亲的肩头,手捧冰糖葫芦,在人潮中看神像游行,仰头望着庄重的神轿?庙会看似热闹,本质却是温柔——是村民守望相助、儿孙绕膝的日子。想必哪怕多年后大溪人背井离乡,心头最难舍的,还是四月廿三庙会的灯火。


【来头不小的尚书爷】丨节日起源、信仰与大溪人的乡情密码

“四月廿三接尚书”,说的正是温岭大溪镇和周边乡村的年度大事。你或许听过端午、冬至,可这场庙会,却是大溪人独一份的精神瑰宝。庙主“宋九尚书”其实是北宋的张齐贤——一位清正有为的老臣。古时大溪干旱,王氏始迁祖王聚厚心急如焚。就在那年,听说尚书“降童得雨”,求得甘霖,百姓感恩戴德,于是创庙立神,将张齐贤供奉为守护神。至今近千年,庙会的香火和热闹,从未中断。


这背后,一是源于敬天爱民的朴素信仰,《大溪镇志》还载过,四村轮流主办,连绵成市。二来,庙会本身成了民间交流的大集,会友、煮食、看戏、拜神,哪一样都能见出水乡的生活本色。宋九尚书成了这片土地读书做人的楷模,也成为了和风细雨“风调雨顺”的吉祥象征。村里老人说得好:“接尚书,就是接福进门。


【鲜为人知的风俗小细节】丨古庙会的三两趣事

“抬神像,绕大溪”:庙主神像巡游,是庙会最神圣的环节。巡游队从宜桥村或其余三村轮流出发,上午九点零八分准时启程。所到之处,家家户户早早备好祭品,长香插满路口香炉。习俗讲究“不走回头路”,洋溢着“迎新纳福”。


“菜籽拼吉语”:每户门前都要用青菜籽摆出“丰收”“平安”这些吉祥字样,形状拙朴却情意满满。据说,这样能祈得来年风调雨顺,谷满粮仓。


“肩头的孩子”:庙会正日,每家大人都喜欢让孩子骑在肩头看热闹,一是讨福,二是寓意子孙鼎盛,福气高升。老人常说:“孩子年年高,家家旺气到。”


“不走重路”:游神队伍要一路“只去不回”,象征新岁里福运只进不退,强调人生有进步之道。


“龙狮调色”:舞龙舞狮和彩旗环绕,是儿童最爱,黄龙橙狮闪动间,也带动了全场的愿景——日子红火,年年有余。


岁月流转,四月廿三仍旧热烈。市集的喧哗、巡游的锣鼓、香案的虔诚、台下的掌声……这些琐琐碎碎,构成了大溪人纵深千里的“根”。每一道庙会的小吃、一次亭台前的许愿,不都是生活最柔软的慰藉嘛。 有人说,传统和烟火,只差一锅拭饼、一抹桂花蜜。过节不是仪式,是村落间的团结和亲情,是一次自然而然的心安归还。

只要我们还愿意在热闹里搭把手、在席间多夹一块饼给家人,这节日便不会过时。家乡的庙会办得再精简,老味道有个守望的人,就能代代相传。下次路过大溪,哪怕未赶上四月廿三,也不妨去走一走镇东宫,许一个清简的小愿。守着一份旧日节气,喝着当下的烟火气,这,便是生活的厚重与甜美。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