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片古老的土地,自苍茫洪荒起,世代繁衍的万千子孙在广袤山河之间安身立命,劳动与思索在四时流转中交汇,岁月风俗便在烟火人间与岁序轮替里悄然厚重。时光如丝,承载着民族的集体记忆,也涵养着地方的文脉风情。农历四月二十二,便是众多民俗节日中最独具风采、凝聚历史回响的一个,其间既有英才先贤的纪念祭典,也有地方心愿的寄托表白,更是一场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神明间延绵千载的叙事。若要细说这一天的风俗缘起,还得从两位影响深远的古人说起。
陈平之诞:智计权臣的血脉余晖
若说农历四月二十二为何在江门玉桥村如此隆重,便离不开西汉开国重臣陈平的身影。无论史书中他的功业如何波谲云诡,时间悄然过滤下的人间景致,却在这江南水乡落地生根、枝繁叶茂。陈平,河南原阳人,年少聪颖而胸怀大志。旧时地方春社祭祀,他总是被推为主事,分肉公允、处事有度,乡人夸奖之语满巷,陈平回应:“若有朝一日主宰天下,我必如今日分肉一样无私适当。”这番气魄和胸怀,昭示着其后不凡的人生画卷。
秦汉风云变幻,英雄豪杰并起。陈平起初沉浮于郡邑之间,后因其出类拔萃的才思被魏无知荐于沛公刘邦麾下。在那鼙鼓相闻、战火不熄的岁月里,陈平以六出奇计,为刘邦统一天下立下汗马功劳。
他善于拨云见日,一语点破权谋利害,离间楚汉,抉择沉浮,既有离间项羽与范增、救主白登之险,也有安抚韩信、擒灭异姓王的深谋远虑。史称:“用智长于用兵。” 他一生跌宕,最终位极丞相,“献侯”之名留于青史,被司马迁列入《史记·世家》,与萧何、张良、曹参等齐名。
但在流转的岁月中,史家的干笔难写热土的温情。玉桥村之人对陈平的敬仰,不只因其立国之勋,更因相传数百年前,开村之祖刘氏夫人携子易元伯由中原南下,择居于斯,譬若陈平扎根于异乡,一腔仁心泽被乡梓。岁月更迭,风雨如晦,村民每于陈平诞辰之际,焚香设祭,行礼如仪。
最初的祈愿也许仅在饮水思源,但在积淀中,这一节日愈发灿烂,为全村一年中最大盛典。于村中祠堂、香案之前,长幼而立,鼓乐悠扬,祈盼家业康泰、子孙兴旺。后人又不断赋予民间艺术表演、村集大会、技艺比赛等多样活动,使之不独为祭祀,更成为一场传统文化的狂欢。
自1300年刘氏南迁开村累至今日,已有七百余岁月,风俗不衰,2009年更被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这片江河水系间独有的文化符号。历史在这里没有凝固,而是化作泥土里的温度,流淌进玉桥村人的血液,为一代又一代人积蓄温情和力量。
雷公庙会:医艺与陶魂的千载共鸣
与此同时,在陕西渭南白水县的大雷公村,四月二十二这一天也意味深长。那里流传着对雷祥的万世敬仰——他既是传说里的医术大家,也是制陶的鼻祖,更是凝聚华夏技艺之精魂的亚父雷公。
传说黄帝时期,雷公为其身边的智医能臣,尤在针灸、内经之中高妙无比。《黄帝内经》数篇皆以其对话为主,显见影响深远。而雷公更因发明陶碗,成为古代陶艺的开山人物。千百年来,人们将医道与陶艺的崇拜,共同归于这位先贤。雷公身故后,葬于凤凰沟畔的大冢之下,乡民建庙遥祭,塑像祈福,碑石仍留,道光年间的遗迹依稀可辨。
在关中大地,时令一到,四月二十二便是人声鼎沸。千里之外的村民、医生、陶匠、百工贩商汇聚一堂。早晨八方来客先至雷公庙、墓地焚香请安,敬颂亚父神灵,之后前往“亚父行宫”,再有陶器集市,通衢畅达,货物琳琅,聚而不散。至傍晚,乡镇戏楼开锣,山歌秦腔与婉转戏文交相辉映,灿若云霞。数百年来,这既是一次心灵的洗濯与慰藉,也是一年中最大技艺与商品的交流盛宴。
乡民生活无论丰欠,总要在此时表白内心——祈求雷公庇佑安康,消灾去厄,让陶艺与医道再添新意。对此地乡贤而言,雷公早已不仅是神祇,更是自身理想人格的投影,是身体力行、医德高洁与专注手艺的化身。正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核心,庙会由单一的祭神祈福,渐渐发展为融宗教信仰、技艺传承、物资贸易与乡村文乐于一体的综合文化盛典。行走在秦地山野之间,岁月的烟尘、时世的沧桑似乎都无法淡化这一场“人神共鸣”的盛会。千百年来,雷公庙会以它特有的厚重,为一方百姓积蓄着温润而坚韧的精神力量。
陈平与雷公,一文一武,一谋一匠,他们的身影虽在历史长空远去,却在江门玉桥、渭南白水这两块远隔千里的土地上各自植下根须,开出不一样的信仰花朵。一日之内,凭吊与狂欢相映成趣——在岭南之南,村人阖家守望,焚香祭拜,夸张热闹的民间艺术、沿街的高跷、锣鼓与戏班,将人群的热情烘托得如同盛夏的火焰;而在关中的农田村落,古树参天的庙宇之间,三五成群的陶匠医人彼此碰盏言志,又有憨厚质朴的乡亲,依次献上馨香,冀望清平和顺的日子。若有天青日朗、微风徐来,两地的空气中都弥漫着新鲜泥土与岁月烟火的味道——或许这正是中华民族千年不灭的风雅与坚韧。
风俗的力量,并不在于某种仪式本身,而在人与人之间、过去与现在之间的无形联系。无论陈平的遗风如何曲折悠长,无论雷公的传说如何厚重史远,这些民俗最终都化为无数家庭彼此守护、百姓安身立命的现实依托,是每一颗心灵对幸福与美好最质朴的向往。
农历四月二十二,不仅是对英才先贤的纪念,更是一部微缩的人间生活史,是广袤中华土地上千千万万普通人,把敬畏、祈愿、坚韧与希望刻进时光深处的印证。有了这样的传统,历史才生生不息,民族才枝叶繁荣。玉桥的鼓乐与白水的香烟,遥遥相望,连接南北,汇成一曲动人的华夏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