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不明,清朝不清”,清朝的官场确实污浊不堪,贪污腐败之风充斥着各个衙门,这才出现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谚语。即使是清朝的国库,也遭到了侵蚀,损失高达九百余万两。不过,晚清时期却出现了一个非常廉洁部门,虽然是由外国人创建、管理,却为清朝续命,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一、最肥衙门

从经济上来看,清朝是一个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农业国家,因其自给自足的性质,所以对海外贸易并不感兴趣,对于关税收入也不怎么在意。清朝前中期虽然设立了海关,但关税收入一直是笔糊涂账,没有明确的征收标准。到了乾隆年间,只剩下一个粤海关,而这正是当时清朝最肥的衙门。

据“中国通”马士测算,在19世纪初的正常年份中,粤海关每年上缴的税收为120-130万两,然而实际征收的各种规费应该在1000万两左右。也就是说,清朝海关的关税虽然不高,但因官场的各种潜规则,让粤海关的官员们赚的盆满钵满。比如粤海关的看门人,也就是门卫,一月的工资居然达800两之多,与知县的养廉银大致相同。



二、总税务司

随着《南京条约》的签订,五口通商的实行,旧式粤海关的好日子到了头。1846年,上海道台宫慕久在英国领事的诱骗下,特设为外商办理报结关的“江海北关”。然而数年后,上海爆发小刀会起义,江海北关陷入瘫痪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英、法、美驻上海领事与苏松太道吴建彰谈判,建立了一个协助清朝征收关税的委员会。

英国根据1858年订立的《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要求清朝“各口划一办理”。于是“上海模式”在各个通商口岸得到推行。到了1859年,清政府按照英国的建议,在上海设立总税务司署,来统一管理清朝的关税事务,同时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之后,赫德出任总税务司,并将总税务司署迁至北京。



三、为清续命

总税务司署虽然是由外国人掌控,但却没有沾染清朝官场的不正之风,无论是工作效率,还是其他方面都采用当时先进的西方管理制度,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里是清朝官僚系统中最廉洁的衙门,就连总理衙门都认为,“洋人充当中国司税,办理尚属认真”。特别是赫德在位期间,他积极参与清朝的洋务运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另外,总税务司署在还起到了为清朝“续命”的作用。1865年的时候,海关税收只有830万两白银,到了1907年的时候,已经达到3254万两,成为支撑清朝的财政命脉。不过,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外国人控制下着海关,实际上也是帝国主义经济侵略中国的工具。总而言之,这段特殊时期历史充满着特殊的气息。

参考资料:1.《赫德与中国海关》;2.《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