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区司法局聚焦社区矫正对象的心理健康需求,紧密结合本市“分段、分类、分级”的“三分”教育矫正工作体系,积极拓展社会多方力量参与心理矫正工作,2021年4月与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开展共建合作,在全市率先成立跨领域合作的“心语小屋”心理工作室,在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量与评估、心理咨询与疏导、心理危机干预以及心理疾病转介等方面,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调整认知,消除心理障碍,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建立“医矫融合”协作机制,填补专业空白

区精神卫生中心合作后,双方整合资源,组建了一支由精神科医师、心理咨询师、矫正社工三方力量构成的专业工作团队。双方共同制定《心理矫正规范流程》,明确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干预路径,并引入区精神卫生中心心理服务一体机,实现“入矫评估—中期干预—解矫跟踪”一站式服务和闭环管理。截止2025年4月,“心语小屋”心理工作室累计为1054名社区矫正对象开展心理评估,矫正对象心理测评率、心理健康档案建档率100%。

构建“四维一体”服务体系,精准分类干预

“心语小屋”心理工作室通过个体心理评估、心理讲座、心理体验与心理小组活动“四维一体”的模式开展工作。

1. 个体心理评估。心理工作室借助专业测试工具,结合首次面谈,广泛收集新入矫对象生活现状、家庭结构等多方面信息,形成心理评估报告。根据心理测试结果,对存在轻度心理问题的对象,安排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的工作人员进行辅导;对中度以上问题者,通过与精卫中心建立的“绿色通道”安排精神科医师提供咨询服务,并建立专项档案;对存在严重行为偏差、心理疾病等问题的对象,由精神科医师介入,开展心理咨询、疏导和危机干预。社区矫正对象唐某便是通过“绿色通道”,在精神科医师的介入下,缓解不良情绪的成功案例。



唐某是一名95后,因一时冲动与警察发生肢体冲突,被法院判处妨害公务罪并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一年。唐某初次报到时,“心语小屋”的工作人员通过个体访谈及心理评估测评发现唐某患抑郁症已有五年时间。生病后的唐某在父母的陪同下多方求医,但是病情时好时坏,没有彻底康复,因为此次判罚唐某的病情严重起来。唐某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也表示,自己情绪低落不愿意与他人沟通,每天晚上失眠做噩梦,内心一直充斥着内疚、绝望、无助感,有时还会产生轻生的念头。

工作人员向唐某介绍了“心语小屋”的相关心理项目。唐某内心十分抵触,觉得自己被贴上了“不正常”的标签。面对困局“心语小屋”工作人员并不气馁,及时与唐某所属司法所沟通,在唐某前往司法所接受个别教育时,工作人员都作为参与者,加入到唐某的个别教育中。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段时间后唐某主动与工作人员联系表示想尝试一对一的心理辅导。工作人员通过“绿色通道”,及时安排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精神科医师介入,为唐某开展为期12次的一对一心理治疗。通过精神科医师一次次的专业治疗,唐某逐渐打开心扉,变得愿意主动与他人交流,情绪从开始的焦躁不安变得平和稳定,心理状态也积极起来,对未来生活又重新燃起了希望。

2. 心理讲座。依托区精神卫生中心的优质资源,邀请经验丰富、理论扎实的精神科医师,针对不同类型社区矫正对象的实际需求,围绕情绪管理、压力应对、人际沟通、自我认知等多样化主题开展讲座。截止2025年4月,累计开展线上咨询277人次,线上、线下心理讲座33次,累计受益人数达1292人次。



3. 心理体验。通过沙盘游戏、绘画治疗、音乐放松等形式,为社区矫正对象打造轻松、安全的氛围,让矫正对象探索内心世界、释放心理压力,实现自我疗愈和成长。



4. 心理小组活动。结合对象心理评估结果和日常矫正要求,通过项目化运作,强化心理矫正分类教育。针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矫正对象,开展“点燃心灵花火”等系列小组活动,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矫正其投机取巧心理。针对诈骗类犯罪的矫正对象,开展“心向远方拥抱未来”小组活动,通过角色扮演提升诈骗类对象的共情能力。针对低学历、社会融入度较差的矫正对象,黄浦区自2021年开始开设了“力场训练营”心理矫正品牌项目。



建立全息档案,构建未成年矫正体系

“心语小屋”心理工作室根据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的年龄、心理特征、发展需求、成长经历、犯罪成因及家庭监护条件等因素,通过青少年版心理测评系统,为未成年社区矫正对象定制全息档案。针对未成年人社区矫正对象法律意识淡薄、情绪管理能力弱等问题,开设一对一“青春对话”,精准破解认知偏差。重视家庭在未成年矫正中的作用,制定“家庭支持计划”,通过“家庭心理访谈”“亲子沟通座谈”等形式重塑家庭支持系统。

黄浦区司法局将严格贯彻落实司法部办公厅、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社区矫正对象心理健康工作的指导意见》的相关工作要求,深化与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合作共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确保社区矫正心理矫正工作取得更多实效。一是拓展心理矫正服务范围,丰富形式内容。从对象扩面、形式创新、内容深化三个维度发力,形成“预防—干预—巩固”的全链条服务体系。坚持预防为主,将服务对象扩大至安置帮教人员,针对性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服务形式,增强互动性与实效性;持续深化服务内容,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提升专业化水平。二是配强心理矫正队伍力量,加大培训力度。鼓励引导矫正社工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建立“导师制”,由精神科医师带教矫正社工参与复杂个案处理。加大培训力度,定期组织心理矫正业务培训。三是推广心理矫正工作经验,培育选树典型。积累工作经验,将典型经验提炼为可复制的“工具包”,通过系统化培育、规范化选树、多元化推广,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心理矫正工作先进典型,形成“培育一个、带动一片”的辐射效应。

来源:局矫正科

编辑:陈怡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