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潘志贤 实习生 朱成真)“中州大鼓鼓点铿锵、舞狮子气势恢宏、哼小车诙谐幽默……”近日,在河南师范大学第二十届文化遗产活动月开幕式上,当代非遗传承人与青年守护者携手演绎了一场关于传承与发展的非遗故事。


5月10日,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河洛大鼓在河南师范大学文化遗产活动月开幕式上演。梁紫菡/摄

河南师范大学教务处处长、艺术教育委员会主任梁存良介绍,该校本届非遗活动月注重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作相结合,不仅开设文化遗产保护论坛、非遗知识讲座等文化理论活动鼓励师生探讨非遗传承话题,还通过筹备手工艺品展以及专场演出等,带领学生“沉浸式”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

“希望活动能够帮助师生增强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感,进一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校园内外形成更广泛的影响力。”梁存良说。

从联系场地、布置摊位到非遗知识宣讲,最近几天,作为该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会长的陈梦忙得不可开交。“这是我第一次主导策划活动月活动,因为非遗里面蕴含了太多传统智慧和美学价值,能把它们展示给大家,我感到非常快乐。”陈梦说,忙起来就代表非遗文化“热”了起来,她会带领协会一直行动下去。

京剧、豫剧、评剧……活动月开幕式上,戏曲联唱表演获得了全场观众的掌声。“将不同的剧种创新地编排进一个节目里,既是一次很好的戏曲科普,也能够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戏曲的丰富多彩和独特魅力。”评剧《花为媒》表演者、该校教育学部学生朱悦说。

今年是朱悦学习戏曲的第6年,来到河南师大后,她决心把“唱戏”这一爱好发展成责任,在校园里努力让戏曲被更多人听见。


5月10日,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怀梆旱船舞在河南师范大学上演。杨雯贺/摄

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里,怀梆演唱、河洛大鼓等10余种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将以校园巡演、专场演出等多种形式在河南师大轮番呈现。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丁永祥介绍,今年恰逢该校文化遗产活动月举办第20年、文学院恢复建立中文系40周年,学院和中心将持续推进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和教育工作,不断尝试用语言、文字、新媒体等载体和多种活动形式,助力文化遗产焕发新机。

河南师范大学副校长聂国兴表示,文化遗产是民族的根与魂,未来学校要持续争做非遗传承的践行者、文化创新的推动者,为守护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智慧。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