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网·闪电新闻5月15日讯 近日,在日照市东港区日照街道后山前村,日照丹土红陶制壶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孙临军在工坊里向市民展示了这一古老技艺。从炼泥、成坯到烧成,历经数十道工序,一件件红润如玉的丹土红陶作品在他的手中诞生,其古朴精致的造型与实用功能兼具的特性,令参观者赞叹不已。
众所周知,陶器的制作过程工艺繁多,周期长,需要耐心和毅力,若非真心热爱、潜心钻研,不能成为行家里手。多年来,孙临军秉持匠心,深耕细作,臻于至善,奏响“泥与火”之歌,将丹土红陶这门古老的手艺传承下来。
据了解,红陶是新石器时代出现的器表呈红色的陶器,主要原料为黏土,通过氧化焰烧致使铁元素转化为三价铁而呈现红色。孙临军制作的丹土红陶为泥质红陶,算得上是龙山文化红陶技艺的传承。
在孙临军工坊一隅的几口大缸里,装满了陶器制作过程中废弃的碎片,另一隅则堆积了一箱箱的陶器瑕疵品。
“碎片是缺陷较大的陶器敲碎产生的,瑕疵品是在制作过程中出现小缺陷舍不得砸留下来的,都是长久以来积攒下来的。”孙临军说。舍不得扔,不售卖,这些东西见证了孙临军走过的路和不变的初心,也是现在其90%成品率的铺垫。
除了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孙临军还与时俱进,将现代科技手段融入丹土红陶制作过程,让非遗技艺在传统与科技的融合中焕发新的生命力。孙临军的工坊里,除了传统手工器具,还有电力高温窑炉、二氧化碳激光雕刻切割机等诸多现代化设备,可见这位老手艺人也在积极地拥抱时代。
心在一艺,其艺必工。如今,孙临军制作的丹土红陶集观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广受喜爱,其作品甚至远销海外。
近年来,东港区不断加大非遗和手造产品创新力度,创新“非遗+”活化路径,深入挖掘与整理民间传统技艺和民俗文化,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申报工作,完善传承人梯队培养体系,构建“技艺传习+文旅融合+产业振兴”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生命力。
2024年,闹喜船等16项被公布为第七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40人被公布为第五批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项被公示为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1项被公布为省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全区非遗资源库得到进一步丰富完善。
截至目前,东港区现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项(满江红),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76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6项,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美术等10个类别,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日趋完善,有区级非遗工坊25家,其中,市级非遗工坊21家。非遗保护传承队伍有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6人,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42人。
闪电新闻记者 霍平 通讯员 叶飞 滕文凯 郑硕 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