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美术报》第398期 古今对画

临摹不仅是向前人学习的方式,更是学习中国画的关键途径与重要环节。每一位中国画画家学习的过程实际上都无法脱离对前人绘画技法的继承与借鉴。那么,如何借鉴前人?这就需要研究了解中国画的形式语言与实践理论两大体系。

其一是完整的实践理论体系。中国画的理论体系蕴含于历代画论之中,根源自中国画画家的创作实践。包括历代名家的理论著作与画论,这些内容凝聚着中国画传统内在的创作规律与创作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创作思想。例如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东晋顾恺之的《论画》、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晚唐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五代荆浩的《笔法记》、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明代董其昌的《画禅室随笔》、清代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恽寿平的《南田画跋》和沈宗骞的《芥舟学画编》等理论著作。对于一个当代中国画画家而言,从时间上距离我们较近的明清理论著作,其理念对我们认识中国画有着极大的帮助,凝聚着古人在中国画创作思想、审美观念、画法与画理等方面的智慧。

另一个是形式语言表现体系。历代画谱形成中国画形式语言表现的宏大体系,这些传统的经典作品成为我们研习的典范。因此,学习中国画更具直接意义的是历代画谱,如广为人知的《十竹斋画谱》《芥子园画谱》等。这些画谱实际上是对中国画笔墨语言、画法、画理的解析,是向前人学习的必然途径。而其具体手段便是临摹,即通过临摹古人作品这一直接方式,加深对某种技法的了解和掌握,和对某一作品的理解。例如在花鸟画领域,我们学习两宋院体花鸟画时,有诸多花鸟画作品,通过临摹这些作品,理解其中的技法和画理,并在临摹过程中对作品加以分析,进而加深对前人作品的理解。

对于中国画的学习而言,临摹是其中的重要方式,在学院教学中亦是如此。临摹、写生、创作三位一体,构成了中国画教学体系的关键环节。

在临摹教学中,以人物画为例,通过临摹唐代经典人物画作,如《捣练图》《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等传统工笔画,可获取相应的绘画知识与表现技巧;在花鸟画方面,工笔花鸟多从宋人的院体花鸟画入手学习,写意花鸟则大多临摹历代名家之作。元代绘画风格独具特色,在题材上梅、兰、竹、菊“四君子”题材成为学习临摹的主要内容,花鸟画题材丰富,强调主观情感的表达,追求笔墨意趣与“逸”的境界,同时,讲究笔、墨、色的运用。这些在元代花鸟画中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墨花、墨禽这一风格尤为典型,也基本属于工笔画范畴,或工写结合,如元代王渊的作品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

王渊一改宋人奇花怪石的用笔精细、色彩浓艳的风格,形成兼得文人气息,又具有宋代院体画风之精谨的“墨花墨禽”新风格,为花鸟画的发展作出了较大的贡献。这种风格在明代画院画家孙隆、林良、吕纪等人那里都有一定程度的继承。清代恽南田则一再临摹王渊作品,并言:“元人墨花真趣悠,神韵可师。”《竹石集禽图》即王渊的代表作之一,是他绘画风格的集中体现,也体现了元代花鸟画的发展状况。


【元】王渊 《竹石集禽图》 中国画 137.5cm×59.4cm 上海博物馆藏

《竹石集禽图》以墨代色,笔意秀劲、墨色清新、格调高雅、意境清幽,对全局布置不做大胆的裁取,运用的是画面本身的题材,使得画面意境无限广大而深远,并把勾勒法和没骨法成功地结合,丰富了花鸟画的技法语言。

在美院课堂教学中,我也设置了很多对元人墨花、墨禽一路画风的临摹课程。但此临摹并非简单的对临,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对元人墨花、墨禽类型的花鸟画进行转化。通过特定的临摹技法,思考如何将其转化为自身创作中的笔墨语言,这一点至关重要。

对于中国画的学习者而言,临摹是不可缺少的学习途径,我们通过临摹来学习具体的画法,理解画理。这种深入理解前人作品的方式是中国画学习的必经过程。同时,中国画有一个重要特点,即笔墨表现语言具有程式化特征。尤其在元代文人画兴起之后,笔墨语言的程式化愈发明显。比如对“画竹”就总结出了一定的技法规范和表达语言,竹叶的画法、组织方式以及竹竿的表现技法等,形成了独特的笔墨与表现语言体系。后人学习这些内容,不仅能对中国画的技法和规律性有所把握,同时能培养鉴赏力和审美判断力。

通过研习临摹古人的经典作品,可增进对前人作品的理解,掌握表现语言的形式规律,提升审美判断力。因为前人在临摹过程中总结了大量规律,例如在天津美术学院的花鸟画教学中,以孙其峰为代表的老一辈艺术家、教育家便总结出一套花鸟画教学规律,并形成了完整的教学体系。以花卉的表现为例,花卉有草本和木本之分,对于以枝干为主的花卉,如梅花、桃花、梨花、海棠等,可选择梅花为典型。掌握画梅花的技巧后便能触类旁通,进而学会画其他以枝干为主的花卉;对于以线条为主的花卉,兰花便是其中的典型,通过画兰花可掌握线的组合规律。此外,对不同类型花卉的学习也可以选取典型,如玉兰花和荷花,二者结构都属于大型花,掌握其中一种,便能把握其相似规律。对于禽鸟的画法也是如此,大型鸟如仙鹤、鹭鸶,家禽类如鸡、鹅、鸭等,选择其中典型的一种进行学习,便可以快速掌握同类型的画法。

故而,通过临摹学习前人的笔墨语言的这种学习方式,并非因时代变迁而时重时轻,它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且任何人都无法逾越的过程,学习者需逐步把握其中的规律。

对于中国画画家而言,其学习过程贯穿各个阶段,即便已在形成自身笔墨语言的情况下,亦不能停止向前人学习,且要持续地向传统、自然和生活学习。我创作的花鸟画作品《寒塘幽韵》颇具典型意义,它诞生于教学与学习的过程之中。我创作此画是为了给学生做示范,通过这种示范来学习元人墨花、墨禽之法。在课堂上,我将这些技法进行抽象化处理,比如梳理禽鸟羽毛的画法、禽鸟整体造型的呈现方式,以及绘画的先后顺序和不同笔墨效果的表现手法等,这种梳理既是自我学习的过程,也是分析、研习前人作品后的心得。


贾广健 《寒塘幽韵》 中国画 219cm×170cm 2009年

《寒塘幽韵》这幅作品融合了我的工笔画和没骨画风格,并将其转化为完全以墨来表现的形式。这种表现形式对前人技法的分析与借鉴,基本源自元人墨花、墨禽的艺术风格。这种方法介于意临和对临之间,它虽借鉴了前人的造型与笔墨,但又与所临作品有所不同,是将某一幅作品的部分内容转化而来,并通过这种方式,把经典作品中最重要的技法特点加以分析和示范,在教学过程中示范者自身也增加了体验。

临摹对中国画的传承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此特别强调,临摹是中国画学习极为关键的一环,只有通过这一环节,才能认识中国画的技法语言体系和创作思想。从这一角度来看,绘画作为一种表现语言,存在表现视觉形象和造型的问题。中国画的技法是对前人创作思想最为直观的体现,这些直观的体验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画绘画理论和绘画思想的体悟和表达。因此,无论是遵循创作规律还是创作思想,其实在学习前人技法的过程中都会有所涉及。

我把学习中国画分为三个不同阶段与不同境界,即是法、理、道三个层次。法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从法到理,即从学习具体方法和技法,过渡到对理的认知;第三个层次是由理至道,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概念,也就是达到一个“通”的境界,融会贯通,达到自然与自由的境界。其核心在于如何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学习过程中,如何把前人的东西转化为时代背景观照下的个性语言与风格,这是极为重要的。■

(作者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画所名誉所长)

编辑 | 闫 君

制作 | 蔡培新

校对 | 王密林

复审 | 马子雷

终审 | 金 新

《中国美术报》艺术中心内设美术馆、贵宾接待室、会议室、茶室、视频录播室,背靠中国国家画院,面临三环,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诚邀您到此举办艺术展、品鉴会、研讨会等活动。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西三环北路54号

联系人:王会

联系电话:010-68464569 18611300565


《中国美术报》为周报,2025年出版44期。邮发代号:1-171

1.全国各地邮政支局、邮政所均可订阅,264元/年

2.直接向报社订阅,发行联系人:吴坤 电话: 13071178285

新闻热线

电话:010-68469146

邮箱:zgmsbvip@163.com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