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广生是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南京东机辆段的机车司机,今年54岁,同事和朋友都习惯称他“老于”。驾驶火车在铁轨上穿梭,是他的日常工作;而他的另一段人生旅程,同样充满温度与力量:自1999年起,他坚持无偿献血,截至目前,累计献血总量2.44万毫升。


26年65本献血证,“热血”记录从未“停更”

于广生出生于天津宝坻,这座小城紧挨着唐山,曾在唐山大地震中受灾严重,这让于广生从幼年起就明白了生命的可贵。

“1999年9月25日”于广生说他永远记得这个有着起点意义的日子。那天,于广生夫妻两人带着两岁的女儿去南京新街口逛街,看到了一辆停放在路边的献血车,在南京医科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工作的妻子顺便带着他第一次献了血,从此开启了长达26年的献血之路。


2021年,于广生了解到单采成分血也是一种献血方式,血小板能救助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患者,而且比捐献全血的间隔期缩短了,他算好自己的献血周期,再根据自己的休息时间进行预约,总有办法“卡点”奉献。

“献血是为了救人,必须保证质量。”于广生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献血前一周,他会进入“严格管理期”。“尤其在献血前一天,我都会吃纯素套餐。”截至目前,于广生累计献血65次,总量达24400毫升。这些数字背后,是一次次卷起袖子的坚定。浙江、江苏、安徽、上海……这些地方的献血站,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36个微信群里“找活干”,见缝插针做公益

在等待献血的日子里,于广生用志愿服务填满自己的休息时间。

于广生手机里有36个志愿服务群,他根据休息时间在各微信群里“找活干”,就连上夜班的日子他也见缝插针,利用白天时间去做志愿服务。


“早上7点出门,晚上11点到家。”于广生白天一般都会到省人民医院献血屋,指导献血市民填表,向路人介绍无偿献血的重要性。傍晚又匆匆往大行宫地铁站赶去,那里有一辆献血车,在这里继续进行“三献”(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捐献和人体器官组织捐献)科普宣传。


截至目前,于广生累计无偿献血志愿服务超过3100个小时,已符合“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终身荣誉奖”标准。

“我们的工作是四班倒,经常要上夜班”,南京东机辆段南京东整备车间党总支书记、副主任王荣年感慨:“老于还要去参加那么多公益活动,真的不知道他的时间是怎么挤出来的。”

签署遗体器官捐献协议,用生命延续生命

“我要是再早一点了解到‘三献’就好了。”于广生告诉记者,因为年龄的原因,他无法捐献造血干细胞了,这也是他的一大遗憾。

不过在2021年,他又办了一件“大事”——签署遗体器官捐献协议,并投身相关志愿服务。他奔波于社区与红十字会之间,为3位困难捐友申请到7000元救助金。在南京江北新区的老旧楼道里,常常看到他拎着《捐友通讯》杂志和慰问品,挨家挨户敲开独居老人的门。目前,他遗体捐献志愿服务时长已有近1300个小时。


2021年,于广生的邻居因心脏病猝逝,让他意识到应急救护技能的重要性。当年9月,他考取了救护员证。对生命的珍重刻在于广生的心里,为了给紧急救助做好准备,他顶着烈日,骑着自行车摸清了自己家附近30多个AED的具体位置和设备状态。“我现在出门,包里都带着呼吸膜”。


于广生也在用行动诠释着“用生命延续生命”的深刻内涵——不是单向的拯救,而是通过知识传递与技能普及,让更多人成为生命的守护者。为此他为新入学学生、社区群众开展心肺复苏等培训。“参加过的大小活动有几十次了。”于广生告诉记者,经他培训出来的也已有上千人次。

“做公益的人是互相吸引、互相影响的。”于广生还组建了“乐于广生·爱满人间”志愿服务队,带领20余名志愿者,在大行宫地铁献血车、秣陵安养院等地开展了公益活动,今年以来,团队先后惠及群众300余人。

通讯员 李海东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徐苏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