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5日,合肥市庐阳中学本部七(14)班走进安徽省博物馆,举行以“‘鼎'中的楚文化”为主题的历史跨学科实践活动。通过解码铸客大鼎的“安邦”铭文、铸造传奇,追溯青铜矿藏的时空脉络,并在多学科融合实践中绘制创意作品,同学们完成了一场跨越历史、语文、地理与艺术等学科的深度探索。


在“安邦”铭文中厚植家国情怀

今年“五一”期间全新升级的“安徽文明史陈列——夏商周时期的安徽”重新开放了,在展厅的中央摆放着巨大的镇馆之宝——铸客大鼎的图案,正上方是篆书的铭文“安邦”。讲解员以铭文为引,将青铜重器的历史故事转化为鲜活的家国情怀教育课。战国时期楚国工匠以鼎铭寄托国泰民安的愿景,而抗战时期文物南迁时,楚大鼎辗转万里、历尽烽火终得保全的经历,更成为中华民族守护文明薪火的精神象征。现在铸客大鼎1:1复制品陈列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作为国家公祭鼎永久见证和平誓言。大厅内的“安邦”铭文光影依旧明亮,映照着少年们郑重许下的承诺。


鼎铸春秋:解码青铜矿冶密码

在展厅内,讲解员带领同学们走进青铜文明的多维世界,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安徽商周时期主要矿冶遗址分布。同学们了解到安徽矿冶遗址有百余处,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这也是安徽博物馆青铜器馆藏如此丰富的原因之一。通过全息投影技术,学生们目睹了古人从皖南铜矿开采矿石到“陶范法”铸造青铜器的完整流程。讲解员结合展柜中出土的铜斧、矿渣标本,揭示了青铜器背后“一器千矿”的产业逻辑。当得知安徽境内曾出土全国四分之一的楚国青铜器时,学生们纷纷惊叹于脚下土地承载的厚重历史。七年级(14)班黄同学说道:“原来历史书上的青铜时代,就藏在我们的脚下啊!”


问鼎九天:楚韵千年启探索

作为首批禁止出境展览的国之重器,铸客大鼎以113厘米的巍峨之姿矗立于展厅中央。大鼎1933年出土于寿县楚王墓,鼎口12字铭文记录铸造工匠身份,三蹄足上的高浮雕工艺展现了战国时期青铜铸造技术的巅峰。讲解员重点解析了楚文化中神秘浪漫的凤鸟纹饰、错金铭文等艺术特征。大鼎腹部的蟠螭纹象征权力,而足部的兽面纹则与楚地巫文化相呼应。通过讲解同学们知道了原来青铜器上的云雷纹不仅是一种装饰,更是楚人对天地自然的敬畏,和对“凤舞九天”的浪漫想象。讲解员说起了屈原的《天问》,有个同学说:“那不是航天器的名字吗?”讲解员说:“对啊,我们中国航天就是继承了古人的探索精神,把这种顶级的浪漫送进了宇宙中。”此次参观不仅是一次文博体验,更成为启发同学们去探索的理想课堂。


文脉新生:学科融合创意迸发

在实践环节中,同学们围绕着青铜器展开了想象,进行了文创产品的设计。有的将青铜纹样、矿脉图谱与现代设计相结合。有的学生以铸客大鼎兽面纹为原型,创作科幻机甲插画;有的将铜矿晶体结构转化为几何图案设计帆布包;还有的同学写下了深刻的感悟,七年级(14)班薛同学写到:“鼎上的‘安邦’让我想到今天的和平来之不易,我们要守护好先辈留下的文明。”


班主任王坤老师就是一位历史老师,他盛赞此次参观实践活动让文物成为“行走的教科书”,是培养同学们爱家乡、爱祖国精神的良好契机。这次活动以鼎为钥,串联起历史考证、地理勘探、文化传承、艺术创新等多维视角,不仅让国宝会说话,更在年轻一代心中播下了探索的种子,厚植了家国情怀。

(艾传怿)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