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分别公布了“2024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名单”和“2025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名单”,其中浙江7个项目入选2024年度全国美术馆优秀项目,4个项目入选2025年度国家美术作品收藏和捐赠奖励项目,两个项目入选数量均位居全国省级第一。
和小布一起来看看这些入选项目吧~
该展是浙江美术馆自主策划实施的“中国传统经典系列”名家特展,也是近年来赵之谦专题性最强、规模最大的展览。展览从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全国18家博物馆、美术馆等机构借展近300件(组)展品,涵盖了赵之谦各时期的重要作品。
展览期间共举办20场专题讲座、公共导览等形式的学术活动,在促动赵之谦相关学术研究不断走向深入的同时,也发挥着美术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作用。此外,展览配备有“线上数字展厅”,可实现3D和VR两种观看模式,观众可通过线上观展平台,浏览展览全貌。
该展由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联合中国丝绸博物馆、苏州丝绸博物馆共同主办。
展览分“何以织造”“织彩斑斓”“不止织造”“织韵新尚”四个单元,以绀青、赤金、胭脂、月白四种中国传统色作为四个单元的主色调,采用织机模型、织物触摸转筒、织布声音、动画解读等多元展示方式,展出匹料、织成、服饰、诰敕、奏折、碑刻、拓片、玉器、贡墨、贡纸等139件(套)文物及非遗展品,带领观众沉浸式领略清代江南三织造的文化精髓。
展览还注重学术研究与大众参与相结合,通过出版研究性图录、组织学术讲座、公共导览以及组织30余场策展人、文博达人和收藏家从不同视角解读展览等公益教育活动,开发“四合如意”“锦绣和鸣”系列12个品类19个花色兼具美感与实用性的文创产品,拉近了大众与文物的距离。该展于2024年11月22日至2025年2月24日展出,吸引近21.6万人次参观。
“速写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公共教育项目是浙江美术馆在2023“为什么是速写——典藏速写艺术研究展”基础上继续深化速写艺术影响,从“话题营造”“速写space”“速写探路者”“织梦花园”“速写快闪”“速写校园”“速写画展”等方面推出的系列公共教育项目。
项目通过课程、讲座、创作、行为、展览等多通道,鼓励全社会参与,旨在将速写从美术馆展厅带入公众日常,让速写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项目累计吸引近10万人次参与,将速写创作转化为常态化公共教育活动,开创“艺术+生活方式”新范式。项目于同年12月举办成果展,推动美育普及从被动观展向主动创作转型,得到《央视新闻》等广大媒体关注报道,形成“全民速写”现象级文化事件,成功构建起艺术创作与大众生活的桥梁,彰显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实践价值。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以“音艺无界·声动美术馆”为主题,推出创新性系列公共教育活动。为观众带来跨领域、多层次的观展体验,向公众呈现古今中外美术与音乐相互交融的艺术现场,助于提升大众审美素养,培养跨艺术门类的鉴赏能力。
宋韵今辉之夜·宋韵音画交响音乐会
活动立足校史传承、依托展品内核、深化文明互鉴,引发广泛社会反响。包含“立足古今,交汇中西:宋韵今辉之夜·宋韵音画交响音乐会”“深耕作品,灵感互通:无极·音画之夜流动音乐会”“文明互鉴,国际传播:完美之路·音乐之旅合唱音乐会”三场活动,将静态展览与动态音乐表演、互动体验有机结合,吸引不同年龄、职业、文化背景的观众走进美术馆,增强美术馆的社会影响力与公众凝聚力,为艺术爱好者、创作者搭建一个交流互动的平台,为国内美术馆界在跨艺术领域公教实践方面提供可借鉴的案例,共同探索美术馆公教活动新模式。
展览以“惟望远山”为题,分为“岁月如金”“花开的声音”和“阳光停在正午”三个板块,精选周刚教授近15年来的写生与大型主题创作120余幅,包括人物、静物与风景作品,展示其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
周刚坚持“本土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深入煤矿19年,创作了大量优秀的反映矿工和普通劳动者的形象的作品。他的内心深处有时代风雨激荡,有祖国江山万里,始终践行讴歌时代、为人民造像的艺术理想。
“M+1: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美育浸润计划”是博物馆推出的长期社会美育项目,围绕“博物馆+”的创新融合,推动博物馆与社会各界的合作,形成多维度的艺术教育平台。项目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博物馆与学校、社区、企业、乡村等多方合作,提升公众艺术素养,促进博物馆资源的全面利用和艺术教育的普及,推动文化与社会深度融合。
馆校合作:“M+1项目:美育进校园”讲座
该计划采取多层次、多形式的合作模式,分为短期、中期和长期三个阶段,涵盖馆校合作、社区美育计划、企业定制工作坊及乡村艺术教育联动等。通过三个阶段的实施,2024年度“M+1:华茂艺术教育博物馆美育浸润计划”线下参与人数超4000人,初步实现了与学校、社区、企业及乡村的深度合作,推动艺术教育在社会各层面的普及。项目也将持续创新合作模式,推动“M+1”项目在更广泛领域的推广,打造一个持续稳定且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教育平台。
该项目立足于“综合材料的新生力量”“艺术的当代性与多样性”等,在30天展期内以“空前加持的宣传力度”“专题研讨会的学术支撑”“专业细致的志愿者公益讲解”“多维度密集的公教互动”四条支线,累计吸引6.6万余名观众参与到活动中来。
央视中文国际频道《中国新闻》、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客户端、《中国艺术报》、浙江卫视以及《中国文化报》《中国美术报》《美术报》等予以大篇幅报道。甬派客户端的相关报道累计收获点击量超79万次。艺术家、志愿者、普通观众、青少年都成为项目参与的一份子,彰显综合材料绘画艺术的鲜活生命力与独特魅力。“筑巢引凤”的十年真正使“综合材料双年展”在宁波落地生发,破茧成蝶。
莫朴(1915-1996)是集革命家、画家、美术教育家为一身的著名红色艺术家,“华中鲁艺”创始人之一,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院长。2024年春,莫朴家属响应征集,与馆方共同启动整理,于同年秋完成交接。内容包括:20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的各类绘画作品、文献共计2036件,其中莫朴画作200件、名家藏品11件、文献1825件。
《分地》
莫朴一生经历了中国20世纪的各个重要时期,从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直至改革开放均有艺术活动,建树卓著、影响深远。此项征集对浙江美术馆推进革命美术专题的学术研究具有积极价值,真切反映了艺术家的创作轨迹和探索心路,富有极强的研究潜力,从多个侧面折射出中国革命美术及现当代美术教育的开阔背景。
谢云(1929-2021),原名谢盛培,浙江苍南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系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分党组副书记、秘书长,2001年获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艺术特别贡献奖。谢云还是中国书法界的推动者和践行者,他策划、举办“首届中国新书法大展”,反响深远,并催生了《现代书法》杂志的诞生,对现代书法的支持和贡献功不可没,在中国当代书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谢云诗书相融,诗书之外,亦长于绘画,作品具有极强的前瞻性、思想性和探索性。2023年谢云先生家属向浙江美术馆提出捐赠作品的初步意向,最终于2024年浙江美术馆接收谢云家属捐赠谢云书画作品100件。
赵无极是著名的法籍华人艺术家,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杰出校友。赵无极先生的艺术以中华文明之传统,开现代绘画之生面,在世界艺术史上创造出独树一帜的东方气象。其儿子赵嘉陵、儿媳陈绵于2024年2月18日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赵无极在杭州为谢景兰画的第一幅肖像油画《无题(兰兰肖像)》及文献17件;赵无极夫人弗朗索瓦兹·马尔凯-赵女士于2024年10月15日向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捐赠赵无极油画10件、版画174件(包括版画插图书15套)、瓷绘28件,共计212件作品;赵无极的妹妹赵无宣捐赠文献402件套;赵无极绘画讲习班学员孙建平捐赠文献“1985年赵无极中国讲学笔录手稿”1套。
《我在杭州的家》
此次赵无极作品及文献入藏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实现了中国大陆公立美术馆收藏体系中赵无极油画作品收藏的重大突破。通过赵无极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艺术,持续推动中国艺术教育和文化创新,共同书写世界艺术史,参与塑造世界艺术新格局。
卓鹤君,中国美术学院第一批国画系研究生,得陆俨少先生艺术精髓,不拘旧法、融会创新,自辟山水新境,为中国画学的传承与发展做出开拓性贡献。
《华茂苍松》
卓鹤君先生将自己1985年至2021年不同时期的重要作品10幅,其中包括长42米,宽5.2米的卓先生生涯最重要最大尺幅的代表作品《大壑松风》,以及近5米高的9屏巨作《华茂苍松》等优秀作品无偿捐赠于学校。本次捐赠还包括一批体现卓鹤君先生教学理念和影响其艺术形成的课徒稿、藏书、影像等,丰富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近现代山水画研究资源,还对中华传统艺术的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来源:浙江文旅政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