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查看往期 ·

2025年4月30日

榆林法院第二届“十佳新青年”

评选演说会圆满落幕

十位“后浪”脱颖而出

他们扎根审执一线、深耕司法前沿

衔着初心奔涌而来

用热忱真挚谱写青春华章

以法治星火点亮正义之光

让我们共同见证!


· 王玉梅 ·

榆阳区人民法院民事审判四庭三级员额法官

梦想不会发光,发光的是追梦的自己

2017年,研究生毕业后我进入榆阳区人民法院工作,当我第一次迈入单位的大门,就有一种仿佛“回家”的亲切感。那个在学生时期就因“说话声音大、走路速度快、遇事热心肠”而被周围人笑称“你天生就该学法律”的爽快陕北姑娘,那一刻,确确实实“回家”了。14年的法律求索、7年的审判实践,当我终于站在了象征公平正义的法徽之下,手持沉甸甸的员额法官任命书和法槌的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这份职业的庄严与神圣,深知“独立审判”的背后是千钧责任,肩负依法办案和社会治理的重要职责,需毕生践行“司法为民”四字。


刚参加工作那会,我曾以为法条是解开所有谜题的钥匙,以为判例是丈量正义的标尺,我认为自己学了 六七 年法律,那些法条啊、判例啊,烂熟于心,处理法院工作自然是游刃有余。可当我从辅助者转变为裁判者,开启独立办理案件的征程后,我才深刻明白审判工作绝非机械地将案件事实与法律条文简单“对号入座”。每一起案件都是 错综复杂的乱麻,必须凭借耐心与敏锐,抽丝剥茧,精准地理清案件事实,再将法律条文蕴含的精义,丝丝入扣地融入每一个案件的脉络肌理之中。



尤其是我所在的家事审判庭,婚姻家庭类纠纷居多,这类案件的当事人,往往深陷情绪的泥沼,愤怒、悲伤、委屈交织,导致他们在法庭上难以冷静、准确且有序地陈述关键事实,更无法妥善举示有效证据。此时,法官便需适时发挥引导作用,像航标一样,帮助当事人在情绪的波涛中找准方向,将案件关键信息清晰呈现。犹记得首次处理继承纠纷案件时,八十岁的王奶奶蜷缩在原告席角落,三个儿子却在法庭上为“每月300元赡养费”争得面红耳赤,休庭时,我正要扶着老人去洗手间,她突然紧紧抓住我的手,哽咽着说:“女子,我不是要钱,我是想让他们多回家吃顿饭啊……”这也让我感悟到,民事审判既要像明镜般映照事实原貌,但更需司法智慧弥合人间冷暖。我没有急于判决,那段时间我多次走访了老人的儿子们,听他们诉说生活的压力,向他们讲述老人的孤独。最终促成的不仅是赡养协议的签订,更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为老人过生日的温馨场景。就在前些日子,案件回访时,老奶奶握着我的手说:“候女女,我要是有你这样的闺女就好了!”我渐渐懂得原来家事法官的“长衫”从来不是隔绝人间烟火的屏障,而是承载着法理与温情的羽翼,既要托举法律的重量,也要裹住人间的寒凉。


“孩子必须由我闺女抚养,否则我和你们没完!”在办理一起抚养权案件时,我接到一位大爷的电话,他的女儿是这起案件的被告。彼时,我正因一起合同纠纷案件忙的焦头烂额,但仍耐心回复道:“大爷,我现在手头有急事,等我下班,一定给您打回去!”起初,大爷以为这只不过是我的托词,没想到,晚上我真的回了电话。电话里,从案情处理,到家长里短,这一聊,就是个把小时,最后大爷的态度也渐渐缓和,并对我说:“你是个好法官!”当然,这样的事并不是个例。在另一起离婚案件中,女方也时常给我打电话哭诉,从校园爱情到柴米油盐,一心操持家务、照顾孩子的她等来的为什么是一纸离婚诉状。听着女方无助的倾诉,我每次都耐心地安抚。“我理解,她只能把满肚子的委屈、愤怒倾倒给我这个接电话的人,她需要的也不是重复了很多遍的释法,而是倾听、安慰,告诉她我们会竭尽所能。”每次安抚完当事人,我会习惯这样对书记员说到。

“有时候,我也会崩溃、会有无力感,但找个地方静一静,对着镜子笑一笑,也就过去了。”因为在我看来,身为一名法官,就应当学会换位思考,既要理解当事人,也要让法律被当事人理解。面对群众诉求各有不同的情况,要学会因人施策、精准释法。因为在很多情况下,裁判结果可能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但我一直要求自己在审理案件时,以更加包容与理解的心态,去倾听每一个声音,确保法律的公正实施。



一次次法槌敲响、一次次耐心调解、一次次调查走访、一次次判后释疑、一次次法治宣传、一次次论文调研…是我最亮丽的青春底色。虽然距离“一专多能”的专业型法官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相信,在法途中的每一次求索,为公平正义的每一次奋勉,都将蕴含收获。只有步履不停,才能不负老百姓的信任,也不负出发时的初心。

编辑丨李华菊

审核丨张建磊

声明 丨转载请注明来自“榆林中院”公众号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