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17日是第21个“世界高血压日”,为响应“精准测量,有效控制,健康长寿”的全球行动号召,市第二医院心内一科主任医师张军英,副主任医师王雪芬科普宣讲《血压要知晓,降压要达标》,带您深度认识高血压,破解防治误区,科学守护心血管健康!
图片
高血压的发病情况?
根据我国近些年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加而显著增高,尤其近年来中青年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上升趋势更明显。男性、中青年、农村和少数民族人群是目前我国高血压防控的重点人群。
什么是高血压,怎样去诊断高血压呢?
根据我国的高血压防控指南规定:在未使用降压药的情况下,医院诊室测血压≥140/90 mmHg;或自己在家里测血压≥135/85mmHg;或24 h动态血压≥130/80mmHg,还有日间平均血压≥135/85 mmHg,夜间平均血压≥120/70mmHg,符合一项,就可以诊断成高血压。
如何正确规范的测量血压呢?
首先要安静的坐下来休息至少5分钟后。
推荐使用经过验证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使用合适的袖带,上臂和心脏在同一水平。
需要注意的是:首诊时要测量两侧上臂血压,以血压读数较高的一侧通常是右侧上臂,作为平时测量血压的上臂
·测量血压时,应相隔30~60s重复测量,取2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如果收缩压或舒张压的2次读数相差10mmHg以上,应再次测量,取3次读数的平均值记录
·老年人、糖尿病或出现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应该加测站立位血压。站立位血压在卧位或坐位改为站立位后1 min和3min时测量。
哪些不好的生活方式会造成高血压呢?
高血压的确可以称之为是一种"生活方式疾病",很多日常行为习惯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1、高钠低钾饮食。
2、超重和肥胖,尤其是中心性肥胖。
3、过量饮酒,高血压的发病率随着饮酒量增加而增加。
4、长期精神紧张:人在紧张、愤怒、压抑、焦虑等状态下,体内交感神经兴奋,从而升高血压。
5、体力活动不足:我国城市居民、尤其是青少年普遍缺乏体力活动。
6、其他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家族史、合并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高血压不达标会造成哪些严重的并发症呢?
1、冠心病/心肌梗死:表现为阵发性或持续性胸闷、胸痛。
2、心力衰竭:表现为胸闷、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等。
3、脑血管意外:包括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可有头晕、头痛、眩晕、意识障碍等。
4、主动脉夹层:常表现为突发严重胸痛。
5、眼部血管异常,眼底出血,逐渐出现视物模糊。
6、记忆力、理解力下降。
7、痴呆。
如果已达到高血压危象(血压≥180/120mmHg),患者可发生脑卒中、心肌梗死、肾功能损害、主动脉夹层、肺水肿等。导致生命危险,这个时候要尽快到医院就诊。
怎么样正确的控制血压?
无论是什么样的血压,健康的生活方式都是第一位的。
限制钠盐摄入量。建议钠的摄入量<2 g/d(氯化钠5 g/d);肾功能良好者推荐选择低钠富钾替代盐,正常高值血压者以及高血压患者的膳食管理应减少摄人盐和饱和脂肪,增加摄入蛋白质、优质碳水化合物、钾及膳食纤维。
·对于超重或肥胖的高血压患者,建议通过综合生活方式干预控制体重以降低血压和心血管事件风险
·建议所有吸烟者戒烟,降低心血管疾病和全因死亡风险。
·正常高值血压以及高血压患者均应限制长期饮酒。
·对于血压控制良好的高血压患者,推荐以有氧运动为主、抗阻运动为辅的混合训练,也建议同时结合呼吸训练与柔韧性和拉伸训练。可以考虑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正念和冥想、瑜伽、深呼吸练习等多种方法来减轻精神压力。
高血压患者应保持健康睡眠,改善睡眠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