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220伏的电流电击⚡️
感觉左脑和右脑混合在一起搅拌
白天疼的嗷嗷叫
晚上疼的流眼泪
这种疾病如同老父亲挥舞着七匹狼
鞭挞着我的全身
可它不光让我疼
还想让我“死”
它就是带状 疱 疹....
除了疼痛,带状疱疹还可能“致死”
你知道吗?约90%的成人感染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1]因病毒不能完全清除,会长期潜伏在身体内,因此,几乎所有人都可能会得带状疱疹。
老年人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成年人是带状疱疹的易发人群。[2]流行病学研究也证实,50岁及以上中老年人群体是带状疱疹的高发人群,[2]年龄越大,越容易患带状疱疹,病情也可能更严重。[3]
除带给人疱疹和疼痛以外,带状疱疹还容易引起中风、心梗、心血管发病风险,根据世卫组织数据显示:心血管疾病是全球一大死亡原因,五分之四以上的心血管疾病死亡是由于心脏病发作和中风,估计每年夺走1790万人的生命。
而慢性病患者得了带状疱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会恶化,慢阻肺患者会加重呼吸困难症状,高血压、高血脂患病率升高。[4]-[7]
带状疱疹发病后第1周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增加68%[4][7]
带状疱疹发病后首月发生中风的风险增加73%[4][6]
带状疱疹发病后3个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增加31%[4][7]
因此,患带状疱疹后会增加多种疾病的患病概率。
不仅病中“痛”痊愈依然“痛”
69岁的李阿姨不幸感染了带状疱疹 ,那种火烧般的痛感,让她的生活彻底陷入了黑暗。她甚至连衣服都不敢穿,每一次衣物与皮肤的轻微触碰,都带来钻心的疼痛。疼痛最剧烈的时候,她的喊叫声惊动了整栋楼。夜晚也只能在疼痛中辗转反侧。
生病中的痛苦且不再说,痊愈后却可能陷入更加漫长的痛苦中——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有患者发帖称:
有患者发帖称:疱疹消退后,原本长疱疹的右侧腰部皮肤表面看似完好,可皮下却像藏着无数细小的钢针,时不时就扎得人坐立难安。这种疼痛和急性期不一样,白天还好,像被砂纸反复摩擦皮肤的钝痛;夜晚才恼火,刺痛、灼痛、蚂蚁爬行般的瘙痒感交替出现,经常凌晨两三点被疼醒,甚至轻微的衣物摩擦、吹风,都会引发一阵剧痛。
该如何预防
多数带状疱疹患者可以通过抗病毒等治疗方法治愈,但这个疾病最难缠的是后遗神经痛,这种疼痛可能持续很长时间,所以带状疱疹的预防胜于治疗。
目前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一个比较成熟的预防方式,它也被称为一级预防, 50岁以上人群接种带状疱疹疫苗后,带状疱疹发生率可以降低90%以上。
目前国内上市的带状疱疹疫苗有两个:
进口疫苗:葛兰素史克的“欣安立适”(shingrix),重组蛋白疫苗,适用于50岁及以上成人。需接种两针。
国产疫苗:百克生物的“感维”,减毒活疫苗,适用于 40 岁及以上成人,需接种1针。
建议大家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接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4月斯坦福大学发表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一篇研究显示,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与降低痴呆症发生风险显著相关。
同时,近日另一项发表在欧洲心脏杂志的研究显示: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与总体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3%,尤其是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且疫苗接种后的保护效果可持续长达8年,其中在接种后2-3年效果最为显著。
在不同心血管疾病中,接种带状疱疹疫苗,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6%相关,与心力衰竭风险降低26%相关,与脑血管疾病风险降低24%相关等等。
(ps以上两项研究使用的均为减毒疫苗,由于某些免疫系统条件限制,并非所有人都适合接种。目前许多国家已采用非活疫苗。)
今年4月北京大学和复旦大学合作开展的一项研究显示:我国大陆40岁及以上成年人的带状疱疹疫苗覆盖率0.79%,也就是说大约每127个人中才有1个人接种了疫苗。接种率处于极低水平。
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增长,身体免疫力逐渐下降,非常容易被带状疱疹盯上。一旦患病,生活质量大大降低。而带状疱疹疫苗不仅能预防疼痛的皮疹,还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以及降低痴呆症发生风险,真正实现 “一箭三雕”,尤其对中老年人群具有重要意义。
1、HarpazR, et al. MMWR RecommRep. 2008.
2、带状疱疹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皮肤科杂志. 2018,51(6):403-408.
3、Kawai K, Gebremeskel BG, Acosta CJ. Systematic review of incidence and complications of herpes zoster: towards a global perspective. BMJ Open. 2014 Jun 10;4(6):e004833. doi: 10.1136/bmjopen-2014-004833. PMID: 24916088; PMCID: PMC4067812.
4、刘娜,等.带状疱疹的临床和流行病学特征综述[J]. 中国疫苗和免疫,2023,29(1):102-112
5、Marra F, et al. BMC Infect Dis. 2017;17(1):198.
6、Warren-Gash C. J Infect Dis. 2018;218(suppl_2):S102-S106.
7、Erskine N, et al. PLoS One. 2017;12(7):e0181565.
为了持续为您带来有价值的内容,请您动动小手为我们指点方向, 您的宝贵意见将帮助我们优化未来的内容!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本文仅作为科普传播素材,文中涉及药物、技术、产品等只做表达所需,不具任何治疗建议,具体治疗方式请前往正规医院接受专业检查及治疗。部分图片素材来自网络,非商业用途,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