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冯保成 记者 高小雨)农村食品安全关乎群众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是民生大事。为切实解决农村假冒伪劣食品突出问题,连日来,在子洲县纪委监委推动、市场监管牵头、部门协同、乡镇(街道)兜底、群众参与下,子洲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了严厉打击农村假冒伪劣食品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不断筑牢农村消费安全防线,让群众吃得安心、买得放心、用得舒心。
精心谋划 构建严密整治体系
为确保农村假冒伪劣食品整治落实落细,该局高度重视此次专项整治行动,并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全面部署。成立以子洲县市场监管局局长为组长的专项整治领导小组,制定并印发《子洲县2025年农村假冒伪劣产品食品安全集中整治工作方案》,明确整治目标、重点任务、实施步骤和责任分工。会同县纪委监委、公安局、农业农村局等部门组建联合执法专班,压实乡镇市场监管所、执法大队等多方责任,形成“县局统筹、基层落实、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确保整治工作有序推进、不留死角。
靶向发力 开展全方位排查整治
针对农村地区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分散、监管难度大的特点,以城乡接合部、农村集市、校园周边、小商店、小作坊和流动摊贩等为重点区域,以“三无”食品、“山寨”品牌、过期变质食品、非法添加食品为重点对象,全面开展农村假冒伪劣产品、食品“拉网式”大排查行动,覆盖全县13个乡镇(街道)。执法人员通过逐户检查食品经营主体的证照资质、进货渠道、存储条件、销售台账等,严查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对发现的问题食品,依法予以查扣、下架处理;对存在违法行为的经营主体,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立案查处,形成强大的震慑力。截至目前,已累计检查农村食品经营主体600余家次,查扣假冒伪劣食品、“三无”食品1000余斤,建立风险隐患台账15条。立案查处违法经营案件3起,责令整改经营单位52家。现场加挂食品安全“两个责任”牌179块,纠正环境卫生差、索证索票不全、采购登记台账不规范等问题169家次。督促办理健康证234个、办理农村幸福院食品经营许可证6张、农村生鲜肉登记备案证4张,会同职能部门协调解决生鲜肉品检疫检验困难。同时,执法人员对假冒伪劣产品食品采用碾压、深埋等无害化处理方式集中进行销毁,销毁的商品涉及食品、农资、日用品等6品种12类,共计1200余件(袋),货值2.1万余元。
创新手段 提升监管效能
积极探索创新监管方式,正在全面推行校园食堂、机关灶、企业食堂等餐饮机构接入“互联网+监管”平台,将农村食品经营单位逐步纳入智慧监管范围。通过实时监控、数据分析等手段,实现对食品生产经营活动的动态监管,及时发现潜在风险隐患。同时,在农村小商店、小饭馆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包保干部公示牌上增加“码上监督”二维码,畅通投诉举报信息渠道。消费者只需扫描二维码,即可快速提交投诉举报信息,进一步拓宽了群众监督渠道,构建起“政府监管、企业自律、社会监督”的多元共治格局。已受理农村食品产品类投诉23件,办结率100%,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8万元。
广泛宣传 营造浓厚共治氛围
为增强农村群众的食品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该局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组织执法人员深入乡村集市、田间地头,通过发放宣传手册、现场讲解、举办辨假识假讲座等方式,向群众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揭露假冒伪劣食品的危害和识别方法。此外,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农村大喇叭等媒体平台,发布整治工作动态和消费警示信息,引导群众积极参与食品安全监督,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同参与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良好氛围。目前,全县已开展流动宣传活动18场,覆盖全县13乡镇(街道)136个村(社区),现场发放宣传册10000余份、定制纸杯、围裙及手提袋8000余份,解答群众咨询400余人次,设立“红黑榜”曝光问题商户,激发群众监督热情。
通过整治,农村食品市场秩序得到明显改善,假冒伪劣食品大幅减少,群众的食品安全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我们将以此次行动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县纪委监委统筹督导、市场监管牵头主抓、职能部门协同联动、乡镇街道全域兜底、社会群众广泛参与”的全链条闭环监管体系,持续深化市场监管领域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构建“不敢假、不能假、不想假”的农村食品、产品安全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