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在北纬21°的黄金水域,海风与淡水交汇,温暖湿润的气候与北部湾优质海域共同孕育出东兴对虾无与伦比的鲜美风味。如今,这片黄金海岸正借助现代农业科技,打造一条高效、智能、绿色的对虾产业链,让东兴对虾从地方特产蝶变为中国水产品牌的新名片。

生态赋能,孕育黄金鲜度

作为中国与东盟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东兴拥有得天独厚的海洋生态环境。东兴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所在海域,水质达到国家海水水质标准Ⅱ类,部分甚至达Ⅰ类,周边无工业污染,气候温暖湿润,十分适合对虾养殖。这里不仅是传统的水产养殖聚集区,更被纳入《防城港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8—2030年)》的陆基海水池塘养殖区,地理禀赋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东兴市推动对虾产业从粗放式养殖向现代化转型。2024年,东兴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总产值达71.25亿元,其中对虾主导产业占比86%。

科技加持,驱动产业升级

从传统渔业到现代智慧养殖,东兴对虾产业正迎来跨越式发展。东兴市红树林有限公司充分利用独特的生态优势,采用“海水养殖+淡水育苗”模式,产出的对虾肉质紧实、鲜甜度高,通过循环水养殖系统将尾水转化为可循环资源,养殖密度和成活率显著提升,为东兴对虾的高品质打下基础。

技术创新是东兴对虾产业升级的“加速器”。红树林公司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海洋所、广西大学等机构合作,拥有30多项发明及实用新型专利。该公司自主研发的“多功能执行终端”可实现水、电、气、过滤系统的低成本远程控制。在智能化养殖基地内,水处理系统、全自动投喂系统、实时水下监控系统等一应俱全,总控室通过物联网技术集中监测各项参数。从传统土塘养殖的每立方水体产出10斤虾,到如今科技赋能下每立方水体产出20—30斤虾,采用新技术养虾,不仅产量有效提升,虾的质量也更有保障。据测试,循环水系统产出的东兴对虾蛋白质含量比传统塘养虾高3%,而且无抗生素、无泥腥味、肉质更鲜甜紧实。

同时,该公司将AI视觉系统与DeepSeek语言大模型引入养殖管理。通过“AI+大数据”的组合,不仅实现了精细化管理和效率跃升,还推动了生态优化。公司负责人表示:“未来随着数据积累,AI技术的应用空间将更大,养殖将迈向更智能化、可持续化的新阶段。”

目前,东兴市在全市层面搭建智能水产养殖云平台,投资800万元整合水质监测、智能投喂、尾水监管和气象预警功能。红树林公司紧随其后,不断丰富AI养殖数据,为全市智慧渔业树立标杆。


东兴市现代农业产业园。黄文龙摄

品牌引领,拓展国际市场

生态与科技赋予东兴对虾“天生丽质”,品牌建设则让它“声名远扬”。东兴市打造了“怡祥”等20余个地方特色渔业品牌,其中5个被认定为“广西著名商标”,3个入选广西“桂字号”农业品牌目录。东兴市整合资源力推“东兴对虾”区域公用品牌。

东兴市农业农村水利局负责人认为,东兴对虾要在国内市场脱颖而出,需突出差异化优势。当地养殖的大规格对虾,参考《东兴对虾》团体标准及出口美国、欧盟的检测要求,投喂优质蛋白饲料,无药物添加,确保绿色健康;封闭的循环水系统隔绝外界环境影响,建立可溯源养殖基地,增强消费者信任。

在市场策略上,东兴对虾依托冷链海铁联运加速走向全球市场,多家养殖技术公司也计划逐步开发活虾、冷冻虾、熟虾等多样的水产品加工生产线,满足不同消费场景。2024年,东兴市现代农业产业园海产品加工贸易年产值突破30亿元,加工转化率达92.8%。

联农带农,共享发展红利

东兴市以生态为基、科技为翼、品牌为帆,破解对虾产业的“鲜度密码”。东兴市大力推行“示范区+企业+合作社+养殖户”订单渔业模式,发展对虾养殖3.2万亩,产量达4.2万吨,惠及边民6万余人。红树林公司流转万尾村360余亩土地,每年向村民支付租金80余万元,直接惠及近百户农民;在建设及维护过程中,年支付劳务费超百万元。

同时,东兴市将对虾产业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依托京族文化推出民宿和出海体验项目。2024年,产业园接待游客240万人次,旅游总消费3.85亿元,为边民创造了2000余个就业岗位。(邓集煜 李杰)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