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很多人问我,建筑师应该是什么样的?
以前大家可能认为建筑师“很范儿”,叼个烟斗,大笔一挥,想啥是啥。其实,大部分建筑师仍是西装革履,理性冷静的。尤其在牵头一项巨大工程时,更需要理性与感性相结合。
我常说,“我们建筑师不是去画画的,也不是去贴皮儿的”,不能一味地“做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建筑创作”,而是时刻想着,如何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放在第一位,同时把先进技术融入其中。
只有艺术、技术和需求三者结合,才能打造出最好的作品。只有艺术,没有需求,作品没有意义;只有技术,没有需求,纯粹是在炫耀。
所以,建筑师要“走出图纸,走进生活”。不了解生活,就不可能拿出一套人们认可的建筑方案。我平时很喜欢在胡同遛弯,看着胡同里的人把板凳往树下一放,下棋、聊天,甚至是骂街……这些都是建筑特有的烟火气。无论如何设计和改造,都不应该失去烟火气。
(二)
北京市门头沟区的一个灾后重建项目令我至今印象深刻。
2023年受台风“杜苏芮”影响,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口村遭遇严重洪涝灾害。接到重建安置任务后,我和团队来到现场,看到村民渴望又焦虑的神情,倍感责任重大。
薛峰(左四)在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沿河口村研究整村异地安置规划设计工作。
当时距离春节还有不到3个月,要想让村民回家正常过年,团队必须要在60天内完成96栋安置房的交付。常规方法显然不行,我们采用了最先进的装配方式——预制混凝土箱体装配。
这是一种短时间内用工业模块化方式建房的方式,就像搭积木,尽管效率高,但建成的房有一种“冰冷感”。如何将先进的工业化装配技术和山村风貌相结合,留住烟火记忆和生活故事?我提出,要保留村子原有的近30棵核桃树,所有新房依山而建、绕树布局,在枝叶掩映中错落分布。这样既能保住“烟火气”,又能体现“诗画乡村”。
2024年1月30日,沿河口村异地安置项目如期“交钥匙”,村民们住进了新房,过了个好年。
有房住,还得有钱花。
项目之初,我们给每一栋房子预留了一间可用于民宿生意的客房,房间相互独立,客人和主人生活互不影响。新农居、新农民、新文旅,有了旅游产业,村民成了“新农民”,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村里留不住人的难题。
项目完成了,人情还在。我回访了很多村民,在老王家,我亲口尝了他家的猪头肉,心想着给他家的猪肉代言;还希望打造一套数字乡村VR(虚拟现实)小程序,把建设过程中的技术、用材做成数字标签,再把每家经营的特色做成视频宣传,共同缔造“数字乡村”……
有人问,你一个搞建筑的,管那么多干啥?我反问他,为什么不管?我们造的房子绝不能只是简单的艺术品,必须要“冒热气、聚人气”,让老百姓有获得感,这才是建筑的意义。
(三)
我参与的项目中,有大工程也有小项目。大工程有大工程的难,比如,我主持的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南航运控指挥中心项目,50万平方米的空间,要保证航空调度和签派效率跟得上,非常复杂和庞大。
解决群众身边难事的小项目确是大工程,比如,我现在做的比较多的项目就是“全龄化友好改造”,或者称其为“城市更新里的微空间改造”,都很小的项目。小项目、大工程,本质都是要通过因人而生的设计科学方法打造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好房子”。
薛峰讲解建筑设计作品。
“全龄友好人因工程学”是与建筑学科交叉的新领域,意思是将人的需求跟建筑相融合,再运用信息化手段解决建筑问题。因人而设计,科学揭示安全、舒适、健康等关键人因要素与空间环境的适配规律,是“人-环-机”融合。
有一次,我和爱人带着我们家四位80多岁老人出游,“二拖四”,对我们而言是相当大的挑战。过程中我一直在想,如果可以用手机预订载人机器人,让它载着老人后走上“绿色通道”,一路经过直梯、检票口、廊桥,最后到达车厢,让出行更加简单。
要想实现这个目标,首先要对目前的车站和机场做环境空间改造,这是建筑师最拿手的;其次,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加入智能化、信息化手段;第三,还要让机器人能够为我们所用。
再比如,现在很多小区不希望快递进入住宅楼,最后这一步要怎么办?能不能实现让机器人通过设计好的坡道进楼,将货物送到家门口?
以上建筑场景的实现,需要建筑师提出一揽子方案,可以说,建筑师就像创造美好生活场景的“总导演”。
通过设计创造未来,创造服务于人的美好空间,让人们过上更好的生活,这是建筑师终其一生要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