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80年代是一个充满了朝气的时代,每个人对待生活都充满了热情与向往,虽然那时国家经济走向并没有到达全民小康的状态,然而却能在民众脸上看到幸福的笑容。

透过他们的双眸也能感受到那一股专属于80年代的阳光与喜悦,现如今有许多影视作品都会将80年代的风貌展现出来,然而真正的80年代又有多少人见过呢?



在80年代运送货物最好的交通方式就是火车,比起船运来说速度上会有极大地提升,能够保证货物不会因为长时间运送而腐坏。

这名男子正站在名为“露圩”的火车站台等着运送物资的火车到达,在他身后就是需要运输出去的货物,如果不仔细看你一定以为是木头或是竹子一类的物品。

实际上在他身后堆成“小山”一样的货物是紫皮甘蔗,那时候白皮甘蔗并不流行,到了吃甘蔗的季节,紫皮甘蔗就会从发源地运送到各个城市进行售卖。



三位老奶奶正在财政局门口卖菜,那时候得到允许后就可以将家中吃不完的菜拿出来售卖,不过也不是随意售卖,而是由固定的摊位。

当你售卖结束以后也需要将摊位周边的垃圾清理干净,在三位老奶奶的摊位上摆放着各类蔬菜,其中最左边的菜有多少人认识呢?

那是蕨菜,在川渝地区很常见,即便是现在都依然会有人前去挖掘,蕨菜一般都长在山林里,下雨之后就会冒出来,咬一口脆嫩无比,非常适合凉拌。



在火车站台一般都有专门的售货员,她们会将站台内的食物摆放到月台上,方便那些因为火车经停时间短而无法前往站台内部购买食物的旅客。

通过照片我们也能看到,那时候装食物的袋子基本上都是自带,有些是布袋子,有些则是渔网袋,如果没有袋子,就只能用纸巾裹着食物带走,经济水平相对还是比较低的。



每个粮站里都有专门的检测员,他们会负责查验运送到粮站内的粮食、谷物,抽查没有问题后才会将其放进专门的储粮仓中。

这两名检测人员手中拿着的就是专门的检测工具,为了避免那时有人以次充好,将坏的、发霉的谷物和粮食垫在袋子底部从而无法查看,因此就有了这样的工具。

能够直接一戳到底,将底部的粮食带上来,这也不仅方便了检测人员查验,对缴纳粮食的农户们也是一种约束。



“交公粮”对于许多现代人来说完全不明白有何意义,实际上在那时交公粮就和现在的交社保差不多,已经成为了一代人的集体记忆。

每到了这个时候,大家都会将家中存放的粮食运送到粮站,有时为了能够赶在太阳晒人之前检查完毕,甚至天不亮就要启程出发前去粮站排队等待抽检。



而最紧张的时刻还是在检测人员用铁钎一插拔出粮食的场景,如果遇到稻谷不干或者秙谷不多的时候就会被判定为检测不合格。

遇到不合格全家则需要重新带回去晾晒,或是露宿粮站等待谷物彻底干透,而当听到合格拿到了属于他们的“辛苦钱”时,辛劳就会被彻底散去,随之而来的是丰收的喜悦之情。



在80年代的广州,时常在街头会碰到这种推着木箱卖雪糕的商贩,在木箱内部还有保温的盒子,在上面还会盖上一层棉布,以此来保证桶内温度持续都是低温状态。

而在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方言,就好比在川渝地区雪糕叫做“冰糕”,在东北叫做“冰棒”,而在广州地区雪糕叫做“雪条”。



有多少人还记得曾经只卖几分钱的汽水饮料呢,那时候都是玻璃瓶装的,照片中这位老人就是卖汽水的商贩,他的面前有一筐汽水。

左边的是正准备出售的,右边的则是已经卖出的空瓶,因为是玻璃瓶装所以通常喝完以后都是要将瓶子还回去的,如果想要直接带走,那么还需要支付瓶子钱。

这种饮料一直到90年代都还存在,那时有不少地区的职工每年夏天都会领取到专门的“清凉饮料券”,可以直接去指定地方领取几大筐饮料回家。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武汉卷烟厂大门口,此时有两名女工人正结束了工作准备往外走,那时能够进到这样的厂里工作,可是会羡煞许多人。

在她们的旁边还有一辆桑塔纳正准备开出厂门口,现如今这样的车已经几乎被淘汰了,有许多10后的孩子甚至都不知道这辆车的名字。



通过照片也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喜悦,夫妻二人一起去商场进行了大采购,不仅两手都提满了货物,在车上还挂着未拆封的新鞋。

看到他们如此“大采购”也不难看出两人的经济水平还是比较好的,毕竟在80年代即便是过年过节,会买这么多东西的人也不多。



80年代的学生宿舍看上去非常杂乱拥挤,小小的房间里不仅要放几张上下铺的床,还要放置两张供学生学习吃饭的桌子。

并且从照片中也能看到,即便是在白天,屋内的光线还是比较昏暗的,需要开灯才能学习和生活,不过因为那时候人们的思想比较传统,因此在寝室内大家几乎都是人手一本书正在学习。

和现如今一放学就回到寝室打游戏的状态有所不同,加之那时大学生毕业以后是可以分配工作的,一些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甚至还能分配到专门的住房,因此每个人都非常努力。



这张照片拍摄的是80年代的北京故宫收票处,那时候因为没有电子设备,因此买票收票等工作都是人工来完成的。

在故宫每个进口都分成了两个部分,有专门的售票口,出售的也都是纸质票据,买到票以后往里走就是专门的收票处。

将手中的门票递给工作人员,才能够顺利进入故宫内部,那时候由于经济正在上升期,因此不少门票都还是循环使用的。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如今的社会中已经很少看到这样的公共浴室了,不过在80年代还是非常常见的,因为那时并不是家家户户都有自来水供应。

到了冬季比较寒冷的时候,洗澡就成了大问题,所以不少人都会选择去“公共浴室”进行洗浴,那时候一般来说洗一次澡价格在1-3元不等。

虽说现在部分地区还有“公共澡堂”但是却也逐渐商业化,有了独立的浴室,有的还和温泉等项目一起出现,尽管体现了时代的发展,却少了几分曾经的简朴感。



在80年代末期,浙江苍南县啤酒厂的生意还是非常好的,啤酒成为了年轻人非常喜欢的酒类,此时管理人员正在检查这名女工人的质检问题,两人的表情都比较严肃。

相对于现在对于工作人员的严格管理来说,这名女工人的穿着打扮还是比较随性的,不仅画着浓妆,戴着项链,也没有专门的工作制服。



在上海的路口时常会看见这样的小推车,不仅有大麦茶还有热腾腾的茶叶蛋,因为在路口所以时常会有上班族路过购买,每天的流水还是非常不错的。

在这个摊位前就有三名上班族正吃着茶叶蛋,在上海的街头这样的摊位是非常多的,不仅便利了那些早上没时间做饭的年轻人,也让这些退休的老人们多了一份生计。



80年代的时尚与潮流即便放到现在也依然很耐看,蛤蟆镜搭配喇叭裤,身上穿着的衣服通常颜色都十分鲜亮,这也体现了80年代的整体风貌。

年轻人非常喜欢“迪斯科”,港风和欧美风碰撞在一起,那时候人们最喜欢听的歌曲就是“路灯下的小姑娘”,既摇摆又新潮。



有多少80后还记得小时候坐在院落里洗的“露天澡”呢,那时候对于小孩子并没有那么多讲究,尤其是在夏天,几乎每家每户的孩子都是坐在大塑料盆里洗澡。

既可以玩水又能将身上的汗液洗干净,每次洗完澡后,家长就会和照片中的这位父亲一样,将孩子抱起,细心的将“痱子粉”擦在孩子身上。

“痱子粉”在那时的叫法也有很多,“爽身粉、去汗粉”等等都是它的别称,现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保持身体清爽的产品有很多,但是“痱子粉”却早已成为了人们心中难以忘却的记忆。



80年代的吐鲁番总给人一种不同的韵味,平原地区总能让人感受到自由与释放,新疆地区的水果是非常受人喜爱的,因为光照的原因,所以这里的水果又大又甜,汁水还很多。

到了夏天开始吃西瓜的季节,这些水果商贩就会将家中种植的水果用木筐或者板车直接拉出来售卖,在新疆当地水果还是比较便宜的。



在那个特殊的时期,无论男女对待工作都是非常认真刻苦的,照片中的两名女性就是如此,即便身板比较瘦弱,可依然能够拉动装满了茶饼的板车。

这些茶饼在当时来说价格并不昂贵,现如今大家都喜欢喝新茶,但是从前的人却喜欢喝“老茶”,因此都会直接制作成茶饼,每次喝的时候就掰一点,浓茶还能提神。



回看这些老照片,有多少生活是你曾体验过的呢,四十年后的我们透过这些老照片去重新回望过去,不禁会畅想那个年代的独特生活方式与充满了魅力的社会风貌。

时代虽然在发展但80年代在中国留下的珍贵记忆是我们民族永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怀念中砥砺着我们前行,引领着我们去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