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博士

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变革之际,博世集团正面临多重挑战。2024年财务数据显示,集团全球销售额同比下滑1.2%至905亿欧元,营业利润更遭遇30%的腰斩式下跌,仅录得32亿欧元。其营业利润率由2023年的5.3%骤降至3.5%,降幅达1.8个百分点。

业绩承压主要受三大因素拖累:欧洲市场需求持续疲软、全球电动汽车转型进程迟滞,以及关键软件项目交付延期。值得注意的是,在竞争白热化的中国市场,本土企业的快速崛起进一步加剧了经营压力。"面对市场格局剧变,加速推进成本优化与组织架构调整已成为必然选择。"博世集团董事会主席史蒂凡・哈通博士强调。

尽管短期承压,博世仍锚定2030战略目标——力争实现年均销售额增速不低于6%、利润率突破7%的双重目标。

区域市场分化加剧:欧洲拖累,中美亮眼

2024年,博世汽车业务的区域分化特征愈发显著。2024年数据显示,欧洲作为传统大本营销售额下降4.9%,成为主要拖累因素;北美市场则以5%增速贡献160亿欧元销售额,稳居增长引擎地位;南美市场虽规模仅18亿欧元,但6%的增速凸显发展潜力;亚太市场微增1%至281亿欧元,成功缓冲了欧洲市场收缩的部分压力。


博世各地区的销售额

其中,中国市场作为战略要地表现尤为关键——博世中国总裁徐大全博士披露,2024年在华销售额突破142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7%。这主要受益于中国汽车市场3100万辆的庞大规模,智能出行业务以1166亿元贡献82%销售额,同比增长4%,但非汽车业务3%的下滑折射出结构性挑战。

面对行业"价格战"引发的深度内卷,徐大全坦言供应商正承受巨大压力。整车降价浪潮已传导至供应链,倒逼博世通过工程变更、设计创新持续优化产品性价比。尽管在电驱系统、辅助驾驶等新兴领域普遍面临盈利困境,企业仍坚持战略投入。"技术储备关乎未来话语权,即便短期承压也必须保持研发强度。"徐大全强调,"如同当年电喷系统的竞争演化,智能出行领域最终将沉淀出少数头部供应商。博世的目标,是在这场技术马拉松中持续领跑。"值得关注的是,中国研发中心已从"本地适配"升级为"全球创新源",其技术成果未来将反哺全球市场。

为应对市场变局,博世正加速推进本土化战略升级。50个新量产项目聚焦中欧两地,人工智能与软件被列为中国区战略优先级,本土团队主导开发的舱驾融合域控制器、线控转向系统等三项技术即将落地。在技术迭代最迅猛的智能驾驶赛道,企业采取差异化布局:一方面保持L1-L2级辅助驾驶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集中资源突破城区复杂场景的L2+级应用,中德联合研发团队正探索适应欧洲场景的辅助驾驶解决方案。"过去二十年我们主要实现国外产品的本土化生产,如今正向本土研发转型。"徐大全指出,"这些创新不仅服务中国市场,更将成为全球竞争力的基石。"

2025年中国区产销乐观,压力会出现在2026年

2024年,博世中国以1427亿元人民币销售额、2.7%的同比增长稳住了基本盘,智能出行业务贡献82%的营收,但这份成绩单背后已暗藏隐忧。徐大全博士直言:“我更担心2026年。”

这一预判并非空穴来风。2024年,中国汽车出口量达580万辆,预计2025年还会增长,而更深远的影响在于自主品牌的海外建厂潮。比亚迪、吉利等车企在欧洲、东南亚、南美加速布局生产基地,计划于2025-2026年实现本土化量产。这种“产地销”模式直接冲击博世在中国的订单结构:一方面,海外工厂倾向于采用本地化供应链以降低成本,削弱中国制造中心的出口优势;另一方面,主机厂对“近地化供应”的需求倒逼博世调整全球产能布局。

博世对此的应对策略是“双循环”供应链:在中国市场,通过芯片国产化、材料替代(如低碳钢)将本土化率提升至90%,降低对跨境物流的依赖;在海外市场,利用全球26个研发中心和35个制造基地,为出海车企提供“从中国研发到海外生产”的全周期支持。例如,博世智能驾控已累计帮助200+车型出海,首个自主品牌出海项目自2022年量产。博世纵横辅助驾驶升级版首个出海项目2026年第一季度量产。

中国汽车市场的增长长期依赖政策刺激。2024年,以旧换新补贴推动轿车销量一季度增长14%,但政策工具的可持续性存疑。徐大全坦言:“激励政策是否在2026年延续仍是未知数。”若补贴退坡,新能源汽车市场可能进入调整期,这对博世的业务构成直接冲击。更严峻的是,“政策驱动”向“需求驱动”的转换尚未完成——消费端对智能化的付费意愿仍低于预期,而主机厂的价格战进一步挤压供应链利润。

政策不确定性的另一面是市场分化。随着中国汽车消费从“增量扩张”转向“存量升级”,高端化与性价比路线并行。博世选择“两手抓”:在高端市场,通过纵横辅助驾驶、氢燃料电池系统巩固技术溢价;在主流市场,推出基础版电驱方案,以规模化生产摊薄成本。

关税对博世中国有影响,但只占销售额的1.4%

除了市场需求之外,一个更大的背景在于:全球关税壁垒的持续攀升,正在颠覆跨国企业沿用数十年的供应链逻辑。从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到欧盟碳边境税,政策工具日益成为重塑产业竞争格局的隐形推手。对于博世这类深度嵌入全球化的零部件巨头而言,关税已不仅是成本表上的数字游戏,更是倒逼其重构“本土化能力”的战略催化剂。

徐大全坦言:“关税对于博世中国的影响相对较小。我们绝大多数的产品,都是在本土采购和生产,再提供给中国市场的客户。”

至于受到影响的部分约20亿人民币的跨境贸易额仅占中国区销售额(1427亿人民币)的1.4%。“博世中国会采购一些博世美国工厂生产的零部件到中国来,大概有10亿左右;同时,也有一些产品卖到美国,大概10亿左右。”

博世2025年的盈利能力将在战略布局与市场不确定性的博弈中寻找平衡点。尽管年初中美市场的强劲表现带来良好开局,但全球地缘政治波动与行业转型阵痛仍构成显著挑战。

对于今年的业绩,史蒂凡・哈通博士表示“要保持谨慎态度”。在他看来,今年开局良好,但不会轻易断言“今年会取得巨大成功”,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还不明朗,他们可能是积极的,也可能是消极的。如果负面因素居多,今年业绩或许会受到影响;反之,如果正面因素占优,那今年业绩肯定会十分出色。

(本文首发于钛媒体App 作者|韩敬娴 编辑|李玉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