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强调,上海承担着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历史使命,要抢抓机遇,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不断增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这一指示为上海推进科创中心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溯本探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内涵特征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简称“全球科技创新高地”。它是指在全球范围内科技创新资源高度集聚、科技创新活动集中、科技创新实力雄厚、科技创新成果辐射广泛,在全球价值链中发挥显著价值增值功能并占据领导地位的城市或地区。当一个城市的科技创新活动影响力跨越国界,成为引领全球科技产业范式变革的源头时,便跻身全球科技创新高地行列。
从构成要素看,全球科技创新高地是由创新人才、创新主体和创新环境三个层次要素构建的顶级城市或区域创新生态系统。在城市功能维度,除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基本功能外,还展现产业驱动和文化引领派生功能,这些功能协同推动城市发展。其核心特征可概括为五方面:
一是全球创新资源配置中枢。作为全球创新网络核心枢纽,能高效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支撑。
二是基础研究前沿主阵地。汇聚世界一流大学和科研机构,聚焦前沿科学基础研究,引领科技或学科发展潮流,衍生新学科领域或方向。
三是前沿技术创新策源地。集聚世界顶级科技企业和研发中心,持续涌现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成果,成为新技术、新产品和新产业策源地。
四是产业变革战略引领者。通过技术驱动实现产业高端化与高新化转型,引领全球产业变革,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催生新兴产业。
五是创新生态示范标杆。拥有开放包容的创新文化、高效便捷的创新服务体系和丰富多样的创新资源,构成良好生态环境,成为全球创新生态示范。
全球科技创新高地通过资源集聚、基础研究、技术创新、产业变革与创新生态协同发展,重塑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成为推动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以硅谷为例,该地区汇聚超过2000家高科技企业,包括谷歌、苹果、英特尔等全球知名科技巨头,在人工智能、半导体等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同时,硅谷拥有斯坦福大学等顶尖学府,提供人才支持,推动基础研究深入发展。其创新生态系统高度完善,每年吸收全球约20%的风险资本,形成完整产业链,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引领者。
战略深化:从“四大功能”到“双轮驱动”的功能跃升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强调,上海要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这是放在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总体框架下提出的。此次提出“加快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特别强调不断加强“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与“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则是基于上海当前发展阶段特征的精准聚焦与战略深化。
当前,上海处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关键时期。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旨在破解“卡脖子”技术瓶颈,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则是实现技术价值转化的必由之路,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对两大功能的强调体现了战略深化,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是应对全球科技竞争新格局的迫切需要。当前,世界处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关键时期,前沿领域重塑全球创新版图,中美科技博弈激烈,美国加强对华技术封锁。中国要突破“卡脖子”技术瓶颈,必须增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创新能力。上海作为国际科创中心,需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在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取得突破,提升国际科技竞争话语权,保障国家科技安全。
其次,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内在要求。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要素驱动型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全球经验表明,真正的科技创新中心需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引领产业发展方向。比如,硅谷不断催生新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持续引领全球产业变革。上海强调高端产业引领功能,目的就是要针对科技与经济“两张皮”问题,打通原始创新到产业化的全链条,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再次,是上海城市功能转型和核心竞争力重塑的战略选择。长期以来,上海经济增长主要依靠金融、贸易、制造等传统优势,但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需提升。在逆全球化浪潮和全球产业链重构背景下,上海需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世界工厂”转向“创新策源地”。强调两大功能,是推动上海城市功能从“流量枢纽”向“价值创造”跃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解决“源头”问题,高端产业引领功能解决“转化”问题,两者结合形成完整创新价值链,提升上海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能级和地位,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与纽约、伦敦等全球城市相比,上海在科技创新策源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上有短板,尤其在顶尖创新人才集聚、世界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数量、国际权威论文影响力等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因此,聚焦两大功能是上海加快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高地的关键突破口和战略着力点。从国际经验看,成功的全球科技创新高地都具备强大策源能力和产业引领能力,如波士顿引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东京推动高端制造业升级,硅谷持续催生新兴产业。上海要跻身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第一方阵”,需在这两大功能建设上取得突破,形成完整创新链条。
上海路径:优势转化与战略攻坚的五大抓手
在全球科技竞争格局深刻演变、加速重构的时代背景下,上海可凭借自身深厚的产业基础、丰富的创新资源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锚定科技创新策源与高端产业引领的核心目标,全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为实现这一目标,上海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持续发力:
——锻造战略科技主力军。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关键力量。上海应进一步强化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领军企业。通过实施“独角兽”企业倍增计划,建立高成长科技企业培育库,对入库企业给予资金和政策扶持,助力企业快速成长。特别要高度重视民营科技企业的发展,通过设立“民企创新领航计划”,为民营企业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使其成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生力军。
——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聚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集中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创新集群。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卡脖子”瓶颈,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同时,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以智能化、绿色化为导向,支持汽车、船舶、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鼓励企业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
——构建顶尖人才培育链。人才是科技创新的第一资源。上海应加快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紧扣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人工智能、量子通信、先进通信、集成电路等战略必争领域,加强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着力厚植更加有利于本土人才成长的土壤,加大对本土青年科技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力度,引导科研人员锚定国家战略需求与学科前沿领域,开展深入研究。
——打造开放创新生态圈。开放合作是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上海应搭建更多国际科技合作交流平台,促进国际科技资源的对接与合作。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科技合作,推动科技成果共享和转移转化。实施更加开放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吸引更多海外高层次人才来沪创新创业。支持本土企业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充分利用全球创新资源,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提升上海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影响力。
——引领长三角创新共同体。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活跃、开放程度高、创新能力强。上海应发挥龙头引领作用,统筹推进长三角量子通信干线、超算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向区域内企业开放共享,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构建“研发+生产+服务”区域协同体系,强化区域产业对接与创新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同时,主导共建统一开放的技术市场,推动科技成果跨区域转化与产业化,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长三角创新共同体。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全球创新与发展研究院院长、教授,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杜德斌工作室首席专家)
原标题:《加快建成科技创新高地,为何强调不断增强这两大功能?》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编辑邮箱:shhgcsxh@163.com
来源:作者:杜德斌